晚唐诗人李商隐艺术素养深厚,他的诗作不仅具有鲜明的风格,而且在晚唐文坛上独树一帜,自成流派。李商隐的诗歌构思缜密,匠心独运,令人感觉味无穷而炙愈出、钻弥坚而酌不竭,更有涤肠浣胃、一唱三叹之妙。
李商隐生当晚唐动荡时代,又遭受身世沉沦的命运,对现实感触非常深刻,发为吟咏,就表现为情真调苦,时作不平之鸣。
他的自慨生平诗令人回味感叹,一般的景物诗也能别开生面,不落窠臼,发人之所未发。作者在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诗人有意识地避实击虚,独运神思,更给人一种立意高迈、构思缜密的感觉。下面介绍的是李商隐怀念友人,写下了两首七绝,历历如画,又寄寓深情。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李商隐一生坎坷,不仅仕途受阻,而且命运多舛。虽然他广有诗名,大家也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却无法帮助他改变窘迫的处境。唐文宗大和八年,李商隐离开崔家,旅宿在骆姓人家的园亭里,百无聊赖中怀念起崔雍、崔衮这两位从表兄弟,于是就创作了这首很有情韵的小诗。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夜宿失眠,怀念朋友。首句描写环境,“竹坞无尘水槛清”,亭外竹林环绕,雨后初晴,景物更显焕然一新。
次句表达思念之情,“相思迢递隔重城”。诗人的思绪飞向万里之外,却又隔着重重的高城。相思二字,微露端倪,寄怀之意,全在言外。
后两句渲染沉闷的环境气氛,正暗示出诗人内心烦愁。“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深秋的天空一片阴霾,霜降也延迟了。池塘里的荷花早已凋残,只留了几片枯叶,供人聆听雨珠滴落的情韵。
作者不言失眠,却抒写自己听见雨打枯荷之声,对面写来,十分蕴藉。因为秋阴不散,所以晚上下雨;又由于霜飞晚,终于留得几片荷叶。如此立意,才能做到情味深长,结构谨严,令人叹服!
忆住一师
无事经年别远公,帝城钟晓忆西峰。
炉烟消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
开成元年,诗人奉母迁居河南济源,并在当地的玉阳山学道。义山听到帝城的晓钟,忽然怀念起他的僧友住一大师,于是即兴写下此诗。
这首七绝主题思想同样是怀人,但立意的角度不同。主要是通过虚写,即从设想对方生活情形着手,来表达怀人的主题思想。
前两句表达对大师的怀念之情,“无事经年别远公,帝城钟晓忆西峰。”晓钟宣告着宁静安详的结束,又预示着喧嚣熙攘的到来。义山多愁善感,更激起其内心更深层次体验,于是便回忆起那些难忘的过往。
“帝城钟晓”,可知诗人时居长安,又在拂晓时听到钟声,于是就引起他对那位衲子的怀念之情。作者只是娓娓道来,而相忆之情,却于言外缥缈。
三、四句刻画对方生活环境极其清绝,用以衬托其人高致,“炉烟消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大师正在室中煮茗读经,可是此时焚香已尽、寒灯渐暗。
因为屋外明亮,童子便打开房门,只见一片银白的世界,门前的松树也披满了皑皑白雪。尾联点明烟消灯晦,开门见雪,正是晨景,呼应十分紧密,足见诗人立意之巧。
李商隐的这两首七绝水平高超,令人咀嚼不尽。第一首诗全从诗人夜宿骆氏亭时所见所闻入手,抒写怀人的主题。诗人巧妙地描绘出雨打枯荷的意境,表达了自己焦虑和不安的处境,令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也赞赏不已。
第二首诗虚实结合,实写自己听到晓钟、内心迷茫,虚写对方夜坐参禅、开门观雪,营造了一种孤寂的氛围,也就从侧面反映出自己对大师的怀念之情,可谓历历如画,又寄寓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