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如果不撤军,以他的能力能扛日本多久?

德闲说历史故事 2025-02-19 04:20:30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心飞扬

编辑|t

引言

时常有人问,如果张学良当年没听蒋介石的“撤军”命令,历史会不会改写?如果他能带领30万东北军迎战仅1万的日本关东军,能否挡住这场战争?

可是,张学良当时听从了蒋介石的命令,按下了兵锋,撤军了。而一撤,这场决定东北命运的“九一八事变”便悄然落下了帷幕。

张学良的“撤军”决定

1931年9月18日,东北的气氛已经变得异常紧张。日本关东军突然发动了军事行动,炸毁了南满铁路的部分路段,并开始向东北军营发起进攻。

这一行动,显然没有获得日本政府的正式批准,而是关东军的“独立行动”。但在这时,张学良却面临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是否与日军开战?还是按下兵锋,撤军而去?

背景是这样的,张学良手下的东北军,兵力达到30万,而关东军仅仅只有1万余人。仅从兵力对比来看,东北军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很多人也觉得,东北军是打得过当时的关东军的!

想当年,东北军在多次战斗中展现出的强大战力,是足以让任何敌人感到胆寒的。然而,就在张学良准备一战时,蒋介石却发来了一个命令——撤退。

别急,蒋介石这个命令可不是随意说的。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背景。蒋当时正面临来自国内多方压力,特别是“中原大战”尚未完全结束,地方实力派的眼红情绪仍在蔓延。

蒋介石没有能力同时应对内外的压力,他知道,如果在此时与日本开战,不仅会陷入一场无法预料的长期战争,可能还会加剧内部的不稳定。所以,蒋介石果断地要求“不抵抗”。

张学良这边,一方面深知自己指挥的东北军本应是中华民族的主力军之一,完全有能力应对日本的侵略;另一方面,他也清楚,当前的撤退命令实际上意味着东北的失守。

面对如此巨大的压力,张学良最终选择了听从命令,撤出了原本应誓死守卫的东北大地。这场撤退并非由张学良一人决定,而是蒋介石从全局出发的战略安排。

当时的张学良,实际上已经没有多少主动权。特别是在面对内部政治纷争、军队指挥不稳定、以及战线远离本土的情况下,张学良的撤退决定无疑是一个充满矛盾的选择。

那么,如果张学良选择反抗,能顶住日军多久呢?首先,按当时的兵力对比,东北军的总人数是足足超过关东军的30倍多。

而且,东北军的兵员素质和战斗力,按当时的情况来讲,绝对不输给关东军。再加上东北的地形复杂,日军要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展开进攻,绝非一件简单的事。

但如果没有了蒋介石的直接支持,张学良是否能够凭借自己的一己之力顶住关东军的侵略?这一点,恐怕很难给出确切的答案,但至少是完全有能力阻止九一八事变的。

蒋介石的政治博弈

在张学良的撤退背后,蒋介石的政治博弈几乎决定了这一历史进程。其实,蒋介石对于当时的东北防线并没有多大的期待,他更关心的是如何巩固自己的政治基础。

对蒋介石来说,是否能成功保卫东北并非其最优先考虑的事情,如何摆平各派系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如何在中原大战之后维护自己的权威才是要紧之事,避免与日本直接冲突更是为了谋取更大的政治空间。

蒋介石此时的决策,实质上是一个权力斗争中的“权宜之计”。他面临着多个地方派系的反叛,尤其是在华北和西北的地方势力,蒋并不敢轻易发动一场可能引发全局不稳定的战争。

他的战略重点在于“中原大战”后的整合与地方军阀的控制。此时,东北并不在蒋的战略布局中心。

张学良的决定,实际上是受限于蒋介石的政治博弈。蒋并不希望在与日军的冲突中耗费过多精力,而是希望通过外交手段来维持大局的稳定。

东北的损失,从蒋介石的角度看,可能是一种短期的代价,甚至他希望通过这一退,换取更大的政治空间和时间。

蒋介石的眼光,显然是放得更远。他选择了“撤退”这一看似退让的方式,实际上为自己赢得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虽然从民族情感的角度看,张学良的撤军是无法接受的,但蒋介石从政治战略的角度来看,自觉是一次聪明的“退让”。抵抗与否,已经不仅仅是军事问题,更是政治博弈的问题。

日本的“满洲生命线”

日本为何如此急于发动九一八事变?不单纯是为了所谓的“满洲危机”,更是为了在经济崩溃的边缘,寻找一条“活路”。

1930年,日本正深陷全球经济危机的漩涡中,国内经济处于严重萧条之中。再加上满洲是日本的“生命线”,在此时抢占满洲,实则是日本试图通过扩张,来转移国内经济和社会危机的焦虑。

当时的满洲,成为日本经济的重要支撑之一,占领这个地区不仅关乎日本的经济利益,更关乎其政治地位。

满洲是日本原料供给、市场需求的关键所在。更重要的是,满洲作为中国的东北重地,至关重要的煤铁资源,成为日本争夺的核心战略点。

日军关东军之所以敢单方面发动侵略,根本原因在于日本当时对于“满洲生命线”的认知已经深入骨髓。

无论是出于经济压力,还是政治野心,日军的侵略欲望从未停止。而在这背后,右翼的军部势力,为了扩大日本的国土,煽动了空前的民族主义情绪。

关东军的发动,并非偶然。所谓的“满蒙危机”不过是日本军部为了激发国内民众对中国的仇恨情绪,所精心设计的一个“借口”。

日本的经济危机和国内民众的不满情绪,正通过这一“危机”不断加剧,最终转化为对中国的侵略。

这场侵略,正是以“满蒙生命线”为借口,以满足日本经济野心为目的。而这一切的背后,早已不是普通的军事冲突,而是一个关于大国利益、民族主义情绪的游戏。

九一八是关东军“独走”,其内阁内部对是否采取军事行动的看法并不一致。若是张学良能够挫败此次阴谋,保住东北,至少不至于让我们的东北成为日本人侵华的助力。

大家觉得呢?

参考资料:

无责任的帝国 近代日本的扩张与毁灭1895-1945,上海三联书店,2023

1 阅读:996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85

用户10xxx85

12
2025-02-20 12:16

颠倒黑白,张都说以为是小冲突 是他下令不抵抗的

大愚

大愚

12
2025-02-20 17:04

首先,保家卫国义不容辞,不过小编根据什么得出东北地形复杂的结论的?没去过东北大平原吧?

德闲说历史故事

德闲说历史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