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大校友32岁猝逝,家中独子,拼命工作背后是无尽的压力

清风过竹影 2025-03-25 16:34:40
刘志远的去世,刺痛了很多人的神经。一个32岁的吉大校友,家中独子,猝然离世,留下的,是年迈的父母,年幼的孩子,还有那份永远无法完成的“人生清单”。说实话,看到这种新闻,第一反应是惋惜,然后是后怕。

谁还没加过班呢?谁还没为了生活奔波呢?但这种“拼命”真的值得吗?事情的经过并不复杂。刘志远,一个从湖北小城走出来的90后,靠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吉林大学。毕业后,一路南下,在深圳扎根。

按理说,这是个励志的故事,可悲剧就发生在他3月22日下班回家的路上。公交车上突发不适,心脏骤停,最终抢救无效。关于他的死因,大家都指向了一个词:过劳。你看他的履历,简直就是“六边形战士”。电商产品经理、创业者、硕士在读、AI技术直播……一人身兼数职,恨不得把一天掰成48小时来用。辞掉国企“铁饭碗”后,更是火力全开,白天上班,晚上创业,周末还要直播教学。这种“all in”的状态,短期内可能带来一些成就感,但长期下来,身体真的扛不住。

我们总是听到“努力奋斗”的声音,但很少有人告诉你,奋斗也得讲究方法,也得注意身体。当我们把“996是福报”当成常态,把透支身体当成理所当然,悲剧的发生似乎就成了时间问题。与普遍认知不同,猝死并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仗着自己身体好,肆无忌惮地熬夜、加班、透支,实际上是在提前预支生命的额度。仅从公开报道来看,近年来年轻人猝死的案例并不少见。他们大多有着相似的标签:高学历、高收入、工作狂。有人说,这是“内卷”的必然结果。

大家都想往上爬,都害怕被淘汰,只能拼命奔跑。但问题是,这种“内卷”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我们真的需要用牺牲健康为代价,去换取那一点点微薄的成就感吗?当然,我们也不能简单地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内卷”。刘志远的选择,也有他自己的考量。他是家里的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经济压力可想而知。

为了给家人更好的生活,他只能拼命工作。这种责任感令人敬佩,但也让人心疼。我们很容易站在道德高地上指责“拼命三郎”们,说他们不懂得珍惜生命。但当我们真正设身处地地去想一想,他们又何尝不想放慢脚步,享受生活呢?只不过,现实的压力,让他们不得不负重前行。这件事最让人难受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我们都在努力地活着,但有时候,我们却忘了问问自己,这样的“活着”是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

当我们习惯性地将原因归结为个人选择时,是否忽略了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性问题?刘志远的离去,留下了一串问号。我们该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该如何对抗“内卷”?该如何保障劳动者的权益?这些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需要我们共同去思考,去探索。或许,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成功”的定义。成功不仅仅是财富的积累,更是身心的健康,是与家人相伴的幸福,是能够掌控自己人生的自由。希望有一天,我们都能拥有选择“慢下来”的权利,而不是被迫在“加速”的道路上狂奔。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