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运营的繁杂事务中,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简称 “残保金”)或许不是最受瞩目的一项,但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众多企业的运营成本。那么,残保金究竟是什么呢?
残保金,是为保障残疾人权益,由未按规定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缴纳的资金 ,是一项政府性基金。其征收目的主要在于鼓励用人单位积极吸纳残疾人就业,通过经济激励和制度约束的双重手段,为残疾人创造更多平等参与社会劳动的机会,进而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
从计算公式来看,残保金年缴纳额 =(上年用人单位实际在职职工总人数 ×1.5% - 上年用人单位实际安排的残疾人就业人数)× 上年用人单位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 。这其中,1.5% 是大部分地区规定的用人单位需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具体比例可能因地区而异) 。举个例子,若一家企业上年度在职职工总数为 200 人,实际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为 0,且上年度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为 8 万元,那么该企业需缴纳的残保金为:(200×1.5% - 0)×8 万 = 24 万元。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对企业来说,无疑是增加了不小的运营成本。而且,这只是一个简单的示例,在实际计算中,可能还会涉及到更多复杂的因素和调整项。 由此可见,残保金的缴纳对企业成本有着显著影响,尤其是对于人员规模较大、平均工资较高的企业而言,残保金支出可能会成为一项不可忽视的负担。 所以,如何合理合法地降低残保金支出,成为了许多企业关注的焦点。
充分利用政策优惠
小微企业免征:自 2023 年 1 月 1 日起至 2027 年 12 月 31 日 ,在职职工人数在 30 人(含)以下的企业,继续免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这对于初创期或规模较小的企业来说,是一项实实在在的福利。
分档减缴: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比例达到 1%(含)以上,但未达到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比例的,按规定应缴费额的 50% 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比例在 1% 以下的,按规定应缴费额的 90% 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企业可以通过精准计算,合理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以达到最佳的缴费减免效果。
特殊情况减免:如果用人单位遇不可抗力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遭受重大直接经济损失,可以申请减免或者缓缴残保金。还有一些地区规定,允许停产 6 个月以上或年度亏损额达到注册资金 30%以上的企业申请减免当年残保金 ,企业要及时了解自身是否符合这些特殊情况的减免条件,积极争取权益。
合理安置残疾人就业
减免残保金:企业按规定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可减免相应比例的残保金。若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比例达到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 1.5% 及以上(不同地区规定比例可能有差异),可免交残保金。安置残疾人就业不仅能为企业节省成本,还能履行社会责任,提升企业形象。
岗位适配:企业应根据残疾人的身体状况和技能水平,合理安排工作岗位。比如对于视力障碍者,可以安排从事电话客服、音频处理等工作;对于肢体残疾但手部灵活的人员,可以安排从事手工制作、电脑数据录入等岗位。一些企业还专门为残疾人设置了软件开发、设计等技术岗位,通过提供无障碍办公环境和专业培训,让残疾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同时也为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
合作与外包:企业可以与专业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或福利企业合作,将部分适合残疾人的业务外包给他们。比如一些简单的产品组装、包装业务,交给福利企业完成,既能满足企业的生产需求,又能帮助残疾人就业,同时企业还能获得相应的残保金减免。或者将重残员工安置到对应的残疾人就业基地上班,通过这种方式也能减免残保金。此外,企业还可以积极参与政府组织的残疾人就业帮扶项目,获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
准确申报与精细管理
申报信息准确完整:在申报残保金时,企业务必确保申报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申报数据主要包括上年用人单位实际在职职工总人数、实际安排的残疾人就业人数以及上年用人单位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这些数据的来源要可靠,统计要精确。如果企业对这些统计规则不熟悉,导致申报数据错误,可能会多缴纳残保金,或者面临税务部门的核查和处罚。
工资总额核算:计算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基数 “工资总额” 应当是应发工资,即扣除个人所得税和个人承担的社保之前的金额,包含工资、奖金、津贴等。企业要规范工资核算流程,准确记录各项工资支出。在实际操作中,有的企业将一些福利性支出错误地计入工资总额,导致残保金计算基数增大;还有的企业对加班工资、绩效奖金等统计不全面,影响了工资总额的准确性。所以,企业要加强财务核算管理,确保工资总额数据的真实可靠。
职工人数统计:职工人数的统计要与企业实际用工情况相符。企业所得税的从业人数包括企业接受的劳务派遣用工人数,而残保金的人数中,劳务派遣人员是属于派出方的,以派遣方式接受残疾人在本单位就业的,人员归属由派遣单位和接受单位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协商确定归属 ,这就需要企业在统计人数时特别注意,避免出现重复统计或漏统计的情况。对于退休返聘人员,由于其无法和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不应纳入残保金的职工人数统计。企业可以建立完善的职工信息管理系统,及时更新人员变动情况,保证职工人数统计的准确性。
警惕虚假挂残疾人证的风险
在寻求降低残保金成本的过程中,一些企业可能会受到虚假挂靠残疾人证这种 “捷径” 的诱惑。然而,这种看似能够轻松减免残保金的方式,实则隐藏着巨大的风险,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残疾人而言,都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
虚假挂靠的运作模式
虚假挂靠残疾证,是指企业与残疾人或劳务中介机构达成协议,残疾人将残疾证提供给企业,企业在名义上录用该残疾人,为其缴纳社保并支付一定工资,但残疾人实际上并不需要到岗工作。企业以此来满足安置残疾人就业的条件,从而减免相应的残保金。在这个过程中,往往还存在着劳务中介的身影,他们作为中间环节,负责牵线搭桥,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 。对于残疾人来说,他们可能只看到了每月能获得一定的收入和社保,却忽视了背后的法律风险。
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
行政责任:根据《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用人单位弄虚作假,虚报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骗取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享受的税收优惠待遇的,由税务机关依法处理 。企业虚假挂靠残疾证,一旦被查实,将面临补缴残保金、滞纳金的处罚,还可能会被处以罚款。
刑事责任:如果企业虚假挂靠残疾证的行为涉及逃税,达到一定数额和比例,将可能构成逃税罪,面临刑事责任的追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零一条规定,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企业不能为了一时的利益而触碰法律红线,否则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信用风险:企业的这种违法行为还会对其信用产生负面影响。一旦被曝光或列入失信名单,企业在市场上的声誉将受损,可能会影响到与合作伙伴的关系、银行贷款等业务,对企业的长期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残疾人面临的权益损害
劳动权益受损:残疾人虽然名义上与企业建立了劳动关系,但实际上并未真正就业,无法获得工作技能提升、职业发展的机会,也无法享受正常的劳动保护和福利待遇。一旦出现劳动纠纷,由于这种虚假劳动关系不受法律保护,残疾人的权益很难得到保障。
收入合法性问题:挂靠所得的收入可能被认定为非法收入,面临被追缴的风险。而且,残疾人还可能因参与虚假挂靠而面临罚款等处罚。
证件可能被吊销:残疾人出借残疾证用于虚假挂靠,违反了相关规定,其残疾证可能会被吊销,这将对他们享受国家给予的残疾人相关福利和政策支持产生影响。
合法合规才是正道
企业应树立正确的观念,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将安置残疾人就业视为企业发展的一部分。通过为残疾人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不仅可以减免残保金,还能为企业带来多元化的人才和创新活力。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可以与专业机构合作,获取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共同推动残疾人就业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