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HR 的职业生涯中,劳动争议就像一场难以躲避的暴风雨,随时可能来袭,让人心力交瘁。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呈持续上升趋势,涉及的问题也愈发复杂多样。
每一次劳动争议的发生,不仅考验着 HR 的专业能力,更考验着他们的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 处理 “解除类” 劳动争议,无疑是 HR 工作中最具挑战性的任务之一。它不仅关系到员工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企业的声誉和稳定发展。一旦处理不当,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更多的员工不满,甚至引发法律纠纷,让企业陷入困境。 那么,面对如此棘手的问题,HR 该如何应对呢?
一、明确解除类型及法律依据解除劳动关系的合法性需严格依据《劳动合同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常见类型包括:
1.协商解除(《劳动合同法》第36条)
双方自愿达成一致,需签订《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书》,明确补偿金额、离职时间及权利义务终结条款。
风险点:协议需注明“双方无其他争议”,避免员工事后反悔。
2.单方解除
员工主动解除(第37条):注意“被迫离职”情形(如未缴社保、拖欠工资),可能转为公司责任。
企业单方解除:
过失性解除(第39条):严重违纪、失职等,需有充分证据链。
非过失性解除(第40条):医疗期满、不胜任工作等,需提前30日通知或支付代通知金。
经济性裁员(第41条):符合法定条件并履行报备程序。
3.违法解除
未满足法定条件或程序瑕疵,员工可主张恢复劳动关系或2N赔偿金。
二、争议处理核心步骤1. 预防阶段:合规前置制度合规
员工手册需经民主程序制定并公示,明确“严重违纪”标准(如旷工天数、损失金额)。
录用条件书面化,试用期考核记录需员工签字确认。
证据固化
违纪证据:监控录像、书面警告(员工签收)、第三方证人笔录。
不胜任证据:绩效考核表(量化指标)、培训记录、调岗通知。
程序合法
解除前通知工会并听取意见(未建工会企业需报备上级工会)。
解除通知书需载明法律依据及事实,通过EMS送达并留存凭证。
2. 争议发生阶段:分层应对内部协商
优先协商补偿方案(N、N+1或协商金额),签订协议后申请仲裁调解书确认效力。
话术示例:“公司尊重您的权益,希望协商达成双方接受的方案,避免仲裁周期影响您的新工作。”
调解介入
引导员工向企业调解委员会或街道调解组织申请调解,降低对抗性。
调解协议可申请司法确认,具备强制执行力。
仲裁/诉讼应对
应诉策略:
举证责任倒置:企业需证明解除合法性,重点提交证据原件。
争议焦点预判:如“严重违纪”是否成立、“不胜任”与培训/调岗的关联性。
和解时机:开庭前或庭审中可提出和解,降低败诉风险及负面影响。
三、高频风险场景及应对场景1:员工主张“被迫离职”风险:员工以未缴社保、拖欠工资为由解除合同并索要经济补偿。
应对:
补缴社保或支付工资差额,消除违法事实。
若已无法补救,协商降低补偿金额(如按50%支付)。
场景2:医疗期解除争议风险:员工医疗期满后仍无法工作,企业直接解除可能被认定违法。
应对:
提前30日发送《复工通知书》,安排劳动能力鉴定。
协商支付“N+1”并额外补偿1-3个月工资,促成协议解除。
场景3:经济性裁员程序瑕疵风险:未向劳动部门报备或未提前30日说明,导致解除无效。
应对:
补报材料并重新履行程序,或转为协商解除并提高补偿标准。
四、败诉后果与补救措施恢复劳动关系
需补发仲裁/诉讼期间工资(通常按当地社平工资计算)。
可协商“支付补偿金+不再返岗”的一揽子方案。
2N赔偿金
若员工不要求返岗,企业可按2N赔偿,避免执行难题。
五、关键文档清单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含签收证明)
员工违纪证据(书面警告、监控记录、证人证言)
绩效考核文件及培训记录
工会意见函或上级工会备案回执
协商解除协议(模板需包含免责条款)
处理解除类争议的核心是“制度严密化、证据链条化、程序规范化”。建议HR定期复盘典型案例,联合法务部门开展合规审计,并建立劳动争议预警机制(如员工关系健康度评估),最大限度降低用工风险。
处理 “解除类” 劳动争议是 HR 工作中极具挑战但又至关重要的任务。随着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更新,员工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也在日益增强。这就要求 HR 持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不仅要熟悉劳动法律法规的最新动态,还要掌握更多的沟通技巧、调解方法和谈判策略。同时,HR 也要积极关注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业务需求,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与企业的整体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只有这样,HR 才能在面对各种劳动争议时游刃有余,既维护好企业的合法权益,又保障员工的合理诉求,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和谐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