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我国人民志愿军在艰苦的环境中屡次让敌人战败。
但更戏剧性的是,韩国“名将”白善烨,仅仅因为听到志愿军某位指挥官的名字,就慌忙下令撤军,甚至连夜带领部队逃离战场。
那么,让白善烨连夜逃走的人是谁?他和对方又有过怎样的交集?
伪满军官
1920年,白善烨出生在朝鲜。
他7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此后,母亲独自带着三个孩子,在平壤城内流浪乞讨。
而生活的重压,让白善烨的母亲一度想带着孩子们投江自尽。
后来,因为大女儿的劝阻,她重获了对生活的希望,去了平壤的一家橡胶厂当工人。
姐姐也不得不加入工厂,帮忙分担家计,正是靠着家人的咬牙坚持,白善烨得以进入当地的一所学校读书。
由于机会不易,他对学习很认真,可现实却是,当时朝鲜被日本殖民,他们不仅对资源进行疯狂掠夺,还强制将朝鲜青年送上战场充当炮灰。
白善烨不例外,但他在朋友的推荐下,决定去当时的伪满洲国寻找一条出路。
就这样,他离开了朝鲜,远赴中国东北,考入了伪满洲国的奉天军官学校。
军校的训练既严格又残酷,但白善烨展现出了极强的适应能力,同时,白善烨开始接触到日本军国主义的教育。
此后,他逐渐被灌输了一套狭隘的军国主义思想,甚至还主动取了一个日本名字“白川义则”,以此向日本教官示好。
从伪满洲国军校毕业后,白善烨进入了日本统治下的“间岛特殊部队”服役,成为一名伪满军军官。
他所效力的部队,负责在中国东北地区镇压抗日力量,特别是打击八路军以及东北抗日联军。
这期间,白善烨率领伪军残酷搜捕抗日游击队,一路烧杀抢掠,毫无底线地讨好日本军方。
在一次清剿任务中,他的部队甚至血洗了一个村庄,仅仅因为怀疑那里隐藏着八路军的情报员。
凭借这种残酷的“表现”,白善烨在伪军系统中逐步升迁,但进入1944年后,日军在我国战场上节节败退,白善烨敏锐地察觉到,曾经庇护他的日本侵略者,已大势已去。
于是,这个善于审时度势的叛徒,选择了逃离,他伪装成普通平民,带着家人偷偷回到了平壤。
此后,他依然靠着日本军队时期积累的人脉,在韩国国内军界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也参与了抗美援朝战争。
1950年10月,朝鲜战争进入了一个关键节点,我国人民志愿军横渡鸭绿江,正式进入战场,与联合国军展开正面交锋。
一次,白善烨的部队与志愿军发生了短暂交火,尽管伤亡不大,但战斗过程却让白善烨感觉异常不安。
他觉得对手的战术并不像北朝鲜军队那么混乱无序,反而展现出了高度的协调性和精准的执行力。
带着疑惑,他下令让人弄清楚自己究竟面对的是怎样的部队。
之后,他便得知,与他交战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而师长的名字是“王家善”。
这个名字让白善烨脸色瞬间煞白。
曾经的“老上级”
王家善是白善烨的“老上级”,且王家善曾经在伪满洲国军队中担任过旅长,这段经历源于他的一次被俘。
“九一八事变”后,热血沸腾的王家善在老家东北组建了一支抗日游击队。
这支队伍人数虽少,但志气高昂,王家善带领他们频繁在日军据点周围开展突袭,炸毁桥梁、截断运输线,成为了日军的一块“眼中钉”。
但之后在一次突袭行动中,王家善的队伍被日军包围,大部分队员壮烈牺牲,而他本人也不幸被俘。
日军并没有直接将他处决,而是看中了他的军事才能,希望将他“招降”。
面对日军的诱惑与威逼,王家善表面上选择了顺从。
在外人看来,这似乎是王家善向敌人妥协的标志,但实际上,他一边学习日军的作战方式,一边寻找机会为抗日力量提供支持。
在伪满军队中,王家善很快崭露头角,被提拔为第七旅的旅长,这个职位让他拥有了更多的权力,也因此成为了白善烨的上级。
但事实上,他在暗中与国民党的地下抗日组织保持密切联系,甚至将日军的军事部署情报源源不断地传递出去。
到了1945年,日本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此时,王家善认为这是他“弃暗投明”的最佳机会。
于是,他率领部队主动迎接苏联红军,并协助他们迅速清剿残余的日军势力,但王家善的“弃暗投明”并没有就此结束。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选择加入国民党军队,可很快,他对这支军队的所作所为感到失望。
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内部腐败横行,派系斗争不断,而王家善亲眼目睹了国民党军队对东北百姓的压迫与掠夺。
这让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信仰,也意识到,中国共产党才是这个国家的真正未来。
于是,在1948年,他再次选择了反叛,这一次,他站到了人民的阵营。
这一年,王家善带领自己所部在辽宁营口发起了第二次起义,宣布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
在解放战争中,王家善屡立战功,逐渐成为解放军中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将领。
1950年,当朝鲜战争爆发后,王家善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再次踏上战场。
他指挥的部队迅速成为志愿军中的骨干力量,在多次与联合国军的交战中表现出色。
他的指挥风格果断而灵活,经常能以少胜多,让敌人疲于应对。
正因如此,当白善烨在战场上再次听到“王家善”这个名字时,那种深埋心底的恐惧瞬间被唤醒。
他也一直记得,自己曾亲眼目睹王家善如何在一次日军演习中,仅用短短数小时,就制定出击败“敌军”的完美战术。
连夜逃走
就这样,白善烨没有片刻犹豫,立刻召集参谋部开会,下令全军连夜撤出当前阵地,将防线交由驻扎在附近的美军第一师接管。
他甚至没有给美军任何解释,只简单报告“情况紧急”。
一些美军军官对此颇有微词,嘲笑白善烨过于胆小,但白善烨心里清楚,他的判断是正确的,面对王家善指挥的部队,他根本不可能有胜算。
撤退的过程异常仓促,整支部队像是惊弓之鸟,不敢有丝毫停留,生怕背后会突然出现志愿军的追击队伍。
而白善烨则站在指挥车里,一刻也不敢松懈,他深知,王家善的部队作战风格以迅猛出击著称,若不迅速拉开距离,后果不堪设想。
事实证明,白善烨的恐惧并非毫无根据,在韩军撤离后不久,志愿军便对美军接管的阵地发起了猛烈的攻势。
此战中,志愿军利用夜战的优势,对敌军展开了强有力的打击,美军被迫撤退,损失惨重。
更令人震惊的是,白善烨当时面对的,并不是他想象中的王家善所率的150师,而是志愿军王牌部队第39军。
如果当时白善烨没有选择撤退,那么韩军很可能会被这支精锐之师彻底击溃。
后来,有美军军官在战后回忆时提到,白善烨当时的撤退虽然避免了更大的伤亡,但也让韩军的士气遭受了重创。
而且,在联合国军内部,这件事也成了笑柄,甚至有美军官员在私下讥讽他为“只会逃跑的将领”。
王家善与白善烨的不同选择,不仅决定了他们个人的命运,也在历史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最明显的就是在朝鲜战场上,白善烨听闻王家善的名字便连夜撤退,而王家善则带领志愿军将士以少胜多,赢得了一场场战斗的胜利。
因此,可以说,这场“师生重逢”,既是个人恩怨的终结,也是信仰与背叛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