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有多腐败?曾国藩回家路费都没有,慈禧却每天花二百两白银

乃婕 2024-12-09 09:21:02

清政府有多腐败?曾国藩回家路费都没有,慈禧却每天花二百两白银

引言:

清朝从康乾盛世到晚清衰败,不过短短百年光景。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一,国库储备高达八千万两白银。然而到了晚清时期,朝廷内外腐败横生,国库几近枯竭。身为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年俸仅124两余银,连回乡探亲的路费都难以筹措,甚至身着补丁朝服上朝。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慈禧太后每日膳食便耗费二百两白银,一日之费超过一品大员全年俸禄。这般触目惊心的反差,折射出晚清王朝走向衰落的必然轨迹。

盛极而衰:康乾盛世的兴与落

清朝崛起于关外的白山黑水之间,以"小兵临大国"的姿态夺取了中原大地。这支从马背上得来天下的民族,在短短百余年间缔造了堪比汉唐的康乾盛世。

康熙年间,虽经历平三藩之战的巨额军费开支,国库存银依然不下千万两。到了乾隆末年,人口从清初的九千万激增至三亿,疆域面积更是明朝的两倍有余。

乾隆时期,税收充盈,百姓富足,国库储备达到了八千万两的历史高峰。然而这辉煌背后,一股奢靡之风正在悄然滋长。

乾隆皇帝六次南巡,沿途官员大兴土木,铺张浪费。一些王公贵族和商人趁机敲诈百姓,贪污受贿之风逐渐蔓延。

和珅这位极受乾隆宠信的大臣,在六部衙门和各省布下亲信,打造了一张庞大的权力网络。二十三年间,他聚敛的财富之巨,以至民间流传"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

到了嘉庆年间,两淮盐政阿克当阿搜刮民财,富可敌国,被民间戏称为"阿财神"。各省官员贪污成风,每年挪用的公款少则百万,多则上千万两。

道光三年时的国库存银已降至不足两千万两。到道光三十年,这个数字更是跌至八百九十六万余两。从嘉庆到道光年间,清朝的财政状况急转直下。

在这短短数十年间,昔日辉煌的盛世景象荡然无存。列强的坚船利炮叩开了中国的大门,而这个曾经屹立于世界之巅的帝国,已经腐朽不堪。

这场由盛转衰的历史剧变,不仅仅是朝代更迭的必然规律,更是一个统治集团走向腐败的缩影。从康熙朝的勤政图治,到乾隆末年的骄奢淫逸,再到嘉道年间的积重难返,清王朝正在重复着历朝历代的衰落轨迹。

清廉为官:曾国藩的清贫岁月

在道光年间的京城,一位年轻的翰林走在绳匠胡同的街巷中,他就是二十六岁高中进士的曾国藩。这位日后被誉为"中兴名臣"的封疆大吏,此时正为一个现实问题发愁——每月十三两的房租。

出生于湖南湘乡耕读世家的曾国藩,年少时便展现出过人的学识。从私塾到科举,一路过五关斩六将,最终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位列皇帝近臣。

但这份看似光鲜的差事,实则难以维持基本生计。作为七品京官的曾国藩,年俸仅有四十五两银子,外加二十二石五斗禄米。按当时的市价计算,全年收入合计一百二十四两六钱五分。

这笔收入连京城一年的房租都不够支付。曾国藩不得不四处借债,甚至在进京赴任时,连路费都要向好友大启借贷。

翰林院的工作繁重却待遇微薄,曾国藩不得不过着"箪食瓢饮"的生活。每日三餐粗茶淡饭,衣着朴素到了极点。他的朝服上打着补丁,但在当时的朝廷里,这样的景象并不少见。

道光二十一年,曾国藩搬到绳匠胡同居住。这条胡同位置偏僻,房租相对便宜,但对于他的收入来说仍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他只能通过节衣缩食来维持基本开销。

即便后来官至两江总督,曾国藩依然保持着清廉的作风。在他主政期间,从不收受贿赂,不经商牟利,甚至连回乡省亲的路费都要精打细算。

在一份家书中,曾国藩详细记载了自己的收支情况。除去必要的公务支出,所剩无几的俸禄还要接济家中亲戚。这种拮据的经济状况,在当时的清朝官场中实属罕见。

就连曾国藩的幕僚都为他的清贫感到不解。在那个贪污成风的年代,一位两江总督竟然要为了几十两银子的开销发愁。这种情况在当时的官场中,堪称一股清流。

有趣的是,曾国藩的清廉作风反而赢得了百姓的敬重。在他主政的地方,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清正廉洁的故事。这些故事中的主角,往往是一位衣着朴素、生活简朴的封疆大吏。

从一个无力支付进京路费的年轻翰林,到两江总督任上依然保持清贫本色,曾国藩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清官。在那个物欲横流的年代,他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清朝官场的种种弊病。

这种令人钦佩的清廉作风,与当时朝廷中普遍存在的贪腐之风形成了鲜明对比。而这种对比,恰恰反映出了晚清官场的腐败程度。

挥金如土:慈禧挪用军费建园

在紫禁城乾清宫的西暖阁里,一张雕龙描凤的紫檀木餐桌上摆满了山珍海味。这便是慈禧太后的日常御膳,每天耗费白银二百两,相当于一位两江总督近两年的俸禄。

御膳房的账目上记载,仅慈禧一人的餐食,每月便需花费六千两白银。她的餐具多为纯金打造,就连喝水的茶杯也镶嵌着珍贵的宝石。

太后的餐桌上常年不缺各地的时鲜。冬天要吃新鲜的荔枝,就从岭南快马加鞭运送;夏天要饮用玉泉山的雪水,便专门派人采集储存。

慈禧的奢靡不仅体现在餐食上,更体现在她的居所建设上。咸丰十年后,她开始大兴土木,重修圆明园,修建颐和园。颐和园的建设费用高达数千万两白银。

为了筹措建园资金,慈禧下令挪用海军经费。当时的北洋水师正处于建设关键期,李鸿章多次上书请求拨款购买新式军舰,却迟迟得不到回应。

1888年,慈禧六十大寿在即。朝廷下令各省筹措贺寿银两,号称"万寿庆典"。各省督抚为了讨好太后,纷纷加派摊捐,搜刮民脂民膏。

仅江苏一省,就派出了三百万两白银的贺寿银。全国各地进贡的寿礼价值连城,光是珍贵的玉器就装满了数十口大箱。

寿辰当日,慈禧身着价值连城的龙袍,头戴镶嵌着无数珍珠玛瑙的凤冠。光是这身行头的价值,就超过了一个中等省份一年的财政收入。

而在颐和园内,慈禧的起居更是奢华至极。她的寝宫内铺设着价值千金的波斯地毯,墙上挂着名贵的字画,架子上摆满了价值连城的古董。

每到初一十五,慈禧都要在万寿山看戏。戏班子必须准备数百套戏服,一应设施都要用最好的材料。光是这些戏班子的开销,每年就要耗费数十万两白银。

慈禧还特别喜欢园林建筑。在她的命令下,工部不断在颐和园内修建亭台楼阁。仅昆明湖畔的画舫就耗资数万两,还要专门配备数十名水手和仆役。

这种穷奢极欲的生活方式,与当时国库空虚、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形成了强烈对比。而最讽刺的是,就在慈禧挥霍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的同时,清朝的海防力量却日渐衰弱。

甲午战争爆发后,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当日本军队进逼北京时,慈禧带着大批珍宝仓皇西逃。那些年来搜刮的民脂民膏,最终也没能换来国家的强盛。

从每日二百两的餐食到动辄数千万两的建园工程,慈禧的挥霍已经完全超出了一个泱泱大国皇室应有的范畴。这种无度的奢靡之风,成为加速清王朝灭亡的重要推手。

积重难返:大清王朝的悲剧终局

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赔款白银两亿三千万两。这笔巨额赔款,几乎掏空了清朝的国库。

为了筹措赔款,清政府不得不向英法等国借债,并以关税和盐税作为抵押。从此,清朝完全陷入了列强设下的债务陷阱。

各省督抚为了完成朝廷下达的赔款任务,加重了对百姓的盘剥。地方官员趁机侵吞公款,甚至出现了"借债还债"的荒唐现象。

光绪二十七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再次仓皇出逃。这一次,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赔款高达四亿五千万两白银。

这笔赔款的数额,相当于当时清政府十年的财政收入总和。为了筹措这笔天文数字,朝廷不得不加征厘金,提高盐税,甚至抵押铁路权益。

然而就在国库空虚、民不聊生之际,慈禧太后的挥霍却丝毫未减。她下令重修颐和园,修建新的离宫别院。这些工程耗费了大量民脂民膏。

清朝的财政收入,很大一部分都用于支付赔款利息。剩下的钱,又被慈禧用于奢靡享乐。军饷拖欠、吏治腐败等问题愈发严重。

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革命党人的活动也日益频繁。清政府为了维持统治,不得不加重税收,导致民怨沸腾。

光绪三十四年,慈禧太后病逝于颐和园。据说她临终前仍在过着奢靡的生活,每顿饭都要用金器盛装。

她留下的私人财产数额惊人。仅故宫储存的珠宝玉器,就价值连城。这些财富大多来自于挪用军费和搜刮民脂民膏。

光绪帝在慈禧去世后一天也离世了。这位曾经力图变法图强的皇帝,最终没能改变清王朝的衰败命运。

三年后,辛亥革命爆发。积贫积弱的清王朝再也无力镇压这场波及全国的革命浪潮。革命党人攻占各省,清朝统治岌岌可危。

宣统三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被迫退位。这个统治中国近三百年的王朝,最终在积重难返中走向了覆灭。

回顾清朝的覆灭过程,官场腐败和统治者挥霍无度是重要原因。从海军经费被挪用修建园林,到天价赔款导致国力衰退,清王朝的灭亡似乎早有征兆。

这段历史给后人最深刻的启示是:一个国家的兴衰,往往取决于统治者的作为。当国库空虚之时大肆挥霍,当列强逼近之际仍醉生梦死,这样的政权注定会被历史抛弃。

从康乾盛世到晚清衰落,从国库充盈到债台高筑,清王朝的衰败过程印证了一个古老的道理:奢靡必亡,节俭兴邦。这个教训,值得后人深思。

0 阅读:37
乃婕

乃婕

乃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