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丙欣的彩墨人物画·作品赏析

中国艺术公社 2020-07-27 14:55:15
魏丙欣简介

魏丙欣,1983年毕业于河北理工大学,2011年就读于北京画院袁武工作室,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邯郸市美协副主席,邯郸市画院副院长,现居北京。

魏丙欣的彩墨人物画

彩墨人物画的形成,大约源于五十年代初期。由中央美院徐悲鸿院长与蒋兆和教授提倡而发起。用西方素描写实造型、光影虚实明暗、解剖、透视等手段为基础,辅以中国画水墨敷彩的笔法,在宣纸上创作新式的人物画作。其发轫于中央美院,渐渐推广于全国,发扬光大。淘汰了旧式文人画的人物画画法的格式与不足,将人物画的创作引领到一个注重写生、写实、写真的新的境界。当其时,美院的叶浅予、李斛、宗其香诸位先生都是亲身力行者,众多先生的纷纷闪亮登场,使大众耳目一新。其影响波及数辈画人,不断地有新的生力军涌现。后来的姚有多、卢沉等先生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们的出现,使得中国彩墨人物画更是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

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新的表现技艺迅速地在全国扩展开来,西北东南蔚然成风。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当时称为浙江美院)、西北的西安美院、东北的鲁艺都有一大批杰出的画家出现:如江南的杨之光、方增先,故都长安的刘文西、王子武、王西京,辽宁的王盛烈还有独树一帜的画驴高手梁黄胄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的作品充满生机、熠熠生辉。而每一个人都有着自身不同凡响的风貌。一时间,这种表现技艺在全国形成一种先进的趋势,完全与旧时代的表现手法剥离。这种新的形式很快地便被广大的群众所接受,人们更喜欢更适应这种艺术创作的手法。于是乎,蔚然蒸然,因之,也就形成了今天我们处处可见的“中国彩墨人物”的画法。要知道,早在五十年代的初期,这还是较为“新”与“奇”的表现方法,人们从旧的审美习惯中解脱开来,只需要一个很短暂的过程······

观鹅图

随后,有一批优秀出色的彩墨人物画家登足画坛。他们年轻而又富于实力,勤奋而又富于思考,因此,便有大量的与时俱进的佳作问世。在这众多的彩墨人物画家当中,本文的主人公——魏丙欣,便是饶有成绩的一员。

悟禅图

魏丙欣,1962年出生在著名的杨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的发源地河北省永年县。幼时家境贫寒,少年时命运多舛。但爱好画画,热爱美术的激情始终鼓舞着他。他曾狠下决心,立志一定要考入中央美院。能到全国最高的美术学府学习成了他梦寐以求的愿望······然而,要想考取中央美院,也是要外语过关的,一个穷乡僻壤的农家子弟,哪里曾问津外语,英语的不及格将他阻挡在中央美院的大门之外,虽然他业务考试成绩名列前茅,也无补于事,这就成了他终生的遗憾!

驱邪纳福

事后,魏丙欣暗暗立誓:自己未竟的理想,一定要在下一代人的身上实现!经过多年精心刻苦的培养,细心正规的训导,最终他的儿子魏西源和内侄王立朝双双考入中央美院附中,四年以后又都顺利地进入大学部——中央美院,完成了学业,成了硬梆梆的美院正规毕业生。魏丙欣“美丽的梦想”终于在子侄辈的身上完美的实现了!一谈及此事,魏丙欣朴质的脸庞上总透露出一些略有得意,又稍带傲意的微笑。这,确是应该自豪的!你看:他的儿子魏西源美院毕业后,办起了美术培训班,用正规过硬的教学方法,在家乡因材施教,培养了大批的艺术人才,为全国的众多美术专业名校输送了很多优秀的学生······

风流四君

2011年,魏丙欣进入北京画院深造,成为了北京画院常务副院长袁武先生的入室弟子。做了袁先生的研究生之后,他的画艺大进。可以说在彩墨人物画的技巧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今天再看魏丙欣的新作,大多都透着袁武先生笔墨风韵的影子。在向袁武先生拜师求学的过程中,他是虔诚而努力的,尤其是袁武先生的一句名言:“不要一味求准,准是最无能的。”此语对魏丙欣触动极大,一向追求造型严谨、忠于对象外在造型准确的他,听后,如同遭到了“当头棒喝”。由此,他不由得茅塞顿开,开始认识到:此前多年来追求的“型准”只不过是一个初级阶段,要突破形似而追求更高的层次,还须要进一步的心领神会,能做到神似而且变形是多么的难上加难!

笔者叙述至此,忽然忆起恩师卢沉先生的艺术经历,或许对此有所启发,有所印证:卢先生是笔者在中央美院附中学艺七年的业师。是美院毕业后留校的优秀师长。他写生写实功力甚深,人物肖像造型准确结实严谨,笔墨生动而流畅,我们美院附中的学子们都由衷地感佩卢老师的功力。六十年代初期,卢先生的一幅巨制《机车大夫》问世了。这幅彩墨人物画创作在当时的美术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几乎就与此同时,美院附中的二楼楼道里也正展出卢沉先生的南方进修的汇报画展。是卢先生赴江南游学写生历时半年的成果。人物肖像、水乡街景、风物民俗诸多内容丰富而亲切,很能打动我们这些年轻的学生们!

可巧,此时蒋兆和先生的夫人萧琼女士来给我们上书法课,课余,萧老师看了楼道里卢沉先生的画作,脱口说道:“······很有进步,基本功还是很好的,是扎实的。”萧琼先生的这几句话,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当时笔者私下揣度,“我们何时才能达到卢先生这种水平呀?将要付出多么艰辛的努力呀!”

时过境迁,卢先生在数年间,又创作了大量的彩墨人物画作品,都是本着造型严谨结实准确的风格。他有一方印章,所刻“五十后作”常常钤在画作上。笔者收藏的一幅卢先生所绘的《米癫拜石图》的右下角便盖有此章。笔者将此画挂在卧室门左,不时披暇流览,从中探研体会卢先生的笔意······

然而数载之后,卢先生的画风突然大变了,他与夫人周思聪都在探讨求索一种新的表现方式。此后的十数年,卢先生的画作,人物画的“变型”更为突出,他还尝试着一种新的“变法”,亦即在中国画的画面上运用了西方“构成”的手法,于是加强了“趣味性”,五十岁前后的卢先生大致是这样实践着······

卢沉先生中年以后,美院为他分配了一套面积不大的宿舍,在协和医院旁的王府园夹道附近。宿舍外常有重型运输车,拉着建筑渣土轰然通过,弄得尘土飞扬、乌烟瘴气。故卢先生调侃地将新的居所命名为“尘楼”。就是在如此的环境中,他还夜以继日地创作了大量的探索性的彩墨人物画作品:有历史掌故的古典名人、有现代世俗的芸芸众生、有街头深巷的游民与车马······用新的“变型”手法;或是西洋“构成”、“合成”的技巧将他们绘声绘色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抚膺这些斗方,不难看出,晚年的卢沉先生还在不懈地努力寻求更新的突破。

老姐妹

综上喋喋所述,笔者就是想通过对卢先生艺术经历的描述,来印证袁武先生先前的一系列艺术观点。对此,我想,笔者与魏丙欣先生,一定会是心有戚戚焉的!

艺术原理的真谛,大都是相通的。

在北京画院的高研班,能接触很多以往未曾深入思考的问题。袁武先生提出的:“绘画当见自己面貌,当知自己味道”的说法,魏丙欣也深然赞同,但脱去原来的习惯势力,形成自己特色的面貌,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抛弃自己早已形成的“积习”,确实也是非常痛苦的。画画贵“生”而不贵“熟”。更何况,魏丙欣在以往的道路中,已做出了很多殊人的成绩:

魏丙欣2017年顺利地加入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他此前的多幅作品都入选美协举办的全国性的展览。

2017年,他所画的彩墨人物画《在路上》入选翰墨青州的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7年,《湘西记忆》入选乡风墨韵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7年,《迎》入选泾上丹青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7年,《在路上·三》入选尚意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8年,《老姐妹》入选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魏丙欣1983年由河北轻工业学校毕业,被分配到邯郸陶瓷技校教授基础课,与笔者的好友,北京工艺美术学会副秘书长孙大立先生为多年的同事。孙先生极力推荐魏老师的艺术与为人。言说他为人低调,不慕名利,在业务上才华横溢,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材,在技校里是数一数二的老师······笔者参看了魏先生的一些画作,有所感动,那严谨准确的人物造像,那苍润氤氲的墨韵色彩,确是动人的!

但,要知道为一位较陌生的朋友写一篇负责任的评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未窥全豹,论述起来会有所偏颇。然,经不住孙大立先生再三的请说,我便执笔写下以上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浅见。要清楚,数十年间,自徐悲鸿、蒋兆和二先辈提倡新式的彩墨人物画的画法以来,大多数画家广泛的响应,尤其是专门从事描绘人物画的画家,大都游走在此种中西结合,注重写实,忠于对象外型的画技之中,很少能有大的“突破”。一旦有“突破者”,定是聪慧与勤奋的通达之士,我一直以来都在期待着······

庚子初夏 于熹水别墅

0 阅读: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