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历史,我党的发展一直面临着重重考验。
尤其是在初期,一切都在艰难的摸索阶段,内部的问题爆发得十分明显、突出。
例如红军长征时期,就出现了来自上层领导的分裂活动,产生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

作为鄂豫皖根据地军事委员会主席的张国焘,在党内的地位不小,可是他却被权力的野心吞噬了理想信念与救国的赤城。
面对组织的方针决定,全然不顾大局,一心只想再造一个“中央”。

张国焘和毛泽东在一起(资料图)
他的分裂行为自然遭到了很多人的愤怒制止,不过支持者也依然存在。
在党内担任要职的三个人,就选择了站在张国焘那一边。
然而,事实证明无论他们三人支持张国焘的理由是什么,在这件事上都犯了大错,原本坦荡光明的命运也许就在这时发生了转折。

时间回到红军长征时的那段艰难岁月。
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好不容易于1935年在四川成功会合,十万多人的兵力顺利集结。
毛主席、周恩来和朱德等人喜不自胜,连忙请红四方面军的张国焘一起共商后续的行动计划。
张国焘是李大钊先生的学生之一,从学生时期就投身于革命事业,是中共的创始人之一。
后来他还前往莫斯科聆听列宁同志的发言教诲,这是其他中共代表都没有的经历,所以张国焘早期在红军中的地位极高。

张国焘在延安(资料图)
来到红一方面驻扎地的张国焘,看到他们竟然只剩下了三万多人,而且各个都是穿着破烂,装备也没剩下多少,与自己所领导的八万多士兵完全不同,内心不由得起了一丝波澜。

随后在会议中经过众人的商讨,大家一致认为目前所在的地方无法为红军提供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红军需要继续北上去往陕甘地区。
可张国焘是心里反对,口头同意,等坐上了军总政委的位置以后他才正式提出要南下的主张。
虽然紧接着就被周恩来等人劝服了,但他一直默默地在为南下做准备。
一方面,南下以后张国焘手下兵强马壮,他有更大的机会在兵不血刃的情况下掌握全部权力;
另一方面,他从来都不相信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方针会成功。

他将除开个人私欲的想法告诉了红四方面军的二把手陈昌浩,努力说服他北上的革命只会失败,只会让跟着他们的兵白白受苦和牺牲。
张国焘将士兵们搬出来,让陈昌浩好好对比一下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境况。
不知不觉的,陈昌浩竟然完全被说服了,态度特别鲜明地支持张国焘的决定。

张国焘在延安(资料图)
于是,在北上的右路军苦苦等待左路军的会和时,张国焘一边找了各种各样的借口拖延,一边给时任右路军总政委的陈昌浩发密电让他率军南下,党内的分裂运动由此展开。
一步错步步错而此时被分到左路军的何长工也被张国焘拉入了己方阵营,连带着罗炳辉也跟着加入。
这两位当时分别是红九军团政委和团长,都是资历深厚、深得毛主席信任的老兵。

罗炳辉全家福
幸好该密电被叶剑英看到了才知道张国焘的真实意图,连忙把这件事汇报给了毛主席。
陈昌浩在红四方面军中有很大的威望,他的意见会对后者产生影响。
为了内部的团结,毛主席下令右路军中的其他军队先行北上,不要引起不必要的骚乱。
落在一部分红四方面军眼里则是对方不告而别,还在周围设下了警戒,一时气愤得准备要以武力去阻拦。
幸好总指挥徐向前极力阻止了这一行为,否则陈昌浩在这时就已经闯下大祸了。

队伍里的分裂气氛搞得人心浮动,陈昌浩却还是认为张国焘是正确的,何长工也听命于张国焘的指挥南下。
只有罗炳辉及时意识到不对,带着自己的人赶紧北上去陕甘和中央部队会师,但同时他也从领导的位置上退了下来。

罗炳辉
让陈昌浩和何长工没有想到的是,南下的军队一路都在打败仗,八万多人一下子就损失了一半的兵力,实在令人痛心。
二人这才幡然醒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连忙改变对张国焘的支持态度,后来张国焘也果然叛变投靠了国民党。
只是这时候中央对他们的信任远不及当初了,毕竟原本计划好的战略因为此事宣告破产。
而残酷的战争是不会给任何人充足的时间进行多次准备,每一次机会都应该被牢牢把握。

张国焘另立“中央”后,于1935年12月给党中央的电报
但即使如此,中央对二人的行为仍旧选择了原谅,陈昌浩带领的四方面军被组成了西路军,他继续被任命为此军的第一领导人,任务是打通与苏联的联络道路。

陈昌浩
可惜在与地方军阀的作战中,西路军惨败,只留下了小部分人马,而陈昌浩恰在此时病发,只能让徐向前先回延安。
等到他养好病以后,才独自一人颠沛流离地回归大部队,随后就离开战场去了苏联。

而何长工也是从前线的重要职位上退到了幕后的教育事业上。
在南下事件之前,陈昌浩、何长工和罗炳辉都是十分有能力的人才。
可惜的是,在个人命运与共产党事业发展的转折点上走向了错误的道路,对于他们的结局只剩下感叹唏嘘。
1952年,在国外漂泊了十多年的陈昌浩,终于踏上了故国的土地,在来接他的昔日战友面前老泪纵横。
即使事情已经过去了那么多年,陈昌浩还是无法对自己犯下的错误感到释怀。
每见到一位领导或者曾经的部下,他都要惭愧地道歉,连面对自己过去的革命伴侣也是如此。

张琴秋与陈昌浩
陈昌浩的老搭档徐向前在回忆录中提到:
陈昌浩因为与红四军内部的分裂活动有所牵连,影响到后来所带军队的兵败覆没,他的心里就落下了病根,巨大的压力像巨石一样压在他的心里,他一直都在自我批评。
从那以后,陈昌浩非常想要在战场上立功以弥补自己的过错,但一直都没有机会。
建国以后他好不容易回到了祖国,被任命为编译局副局长。
对于这样的安排陈昌浩已经感到十分满足了,兢兢业业地完成每一项编译工作,党中央的宽大包容让他心怀感激。
1967年,陈昌浩去世。
在去世前的最后一刻,陈昌浩还是无法放下自己曾经所犯的错误。
不能忘记两万的红军精英还没有浴血杀敌、挥洒自己的革命热血,就死在了内部斗争的利益场上,这是他后半生最难以言说的痛。

而在何长工的与罗炳辉的心里又何尝不是呢,即使他们的错误没有引发太严重的后果,但也仍旧对此深感歉意。
对会师事件作出卓越贡献的何长工,因支持张国焘的行动而被调离军队,此后一直做着文职工作,最后既没有授衔还领着一份虚职。

何长工(前排右二)
何长工的搭档罗炳辉醒悟得早,但不幸的是去世得也早,解放战争才刚刚开始,他就因为疾病抱憾离世,周恩来对他的评价极高。
其实不难看出,他们三人在革命的道路上虽然都犯过错误,但他们是勇于承认错误并且积极改正的,只是往事没有没法被抹平。

罗炳辉与李明秀夫妇
参考资料:
1.刘家国.张国焘事件——一场坚持还是反对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严重斗争[J].军事历史研究,1992,6(04):63-69.

2.中国新闻网:张国焘如何走上“变节者”的不归之路(图) 2013.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