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时期,有3位重要人物支持张国焘,这三人建国后是什么结局?

品味红梦史说 2024-11-25 04:20:37

纵观历史,我党的发展一直面临着重重考验。

尤其是在初期,一切都在艰难的摸索阶段,内部的问题爆发得十分明显、突出。

例如红军长征时期,就出现了来自上层领导的分裂活动,产生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

作为鄂豫皖根据地军事委员会主席的张国焘,在党内的地位不小,可是他却被权力的野心吞噬了理想信念与救国的赤城。

面对组织的方针决定,全然不顾大局,一心只想再造一个“中央”。

张国焘和毛泽东在一起(资料图)

他的分裂行为自然遭到了很多人的愤怒制止,不过支持者也依然存在。

在党内担任要职的三个人,就选择了站在张国焘那一边。

然而,事实证明无论他们三人支持张国焘的理由是什么,在这件事上都犯了大错,原本坦荡光明的命运也许就在这时发生了转折。

北上南下,党内分裂

时间回到红军长征时的那段艰难岁月。

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好不容易于1935年在四川成功会合,十万多人的兵力顺利集结。

毛主席、周恩来和朱德等人喜不自胜,连忙请红四方面军的张国焘一起共商后续的行动计划。

张国焘是李大钊先生的学生之一,从学生时期就投身于革命事业,是中共的创始人之一。

后来他还前往莫斯科聆听列宁同志的发言教诲,这是其他中共代表都没有的经历,所以张国焘早期在红军中的地位极高。

张国焘在延安(资料图)

来到红一方面驻扎地的张国焘,看到他们竟然只剩下了三万多人,而且各个都是穿着破烂,装备也没剩下多少,与自己所领导的八万多士兵完全不同,内心不由得起了一丝波澜。

随后在会议中经过众人的商讨,大家一致认为目前所在的地方无法为红军提供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红军需要继续北上去往陕甘地区。

可张国焘是心里反对,口头同意,等坐上了军总政委的位置以后他才正式提出要南下的主张。

虽然紧接着就被周恩来等人劝服了,但他一直默默地在为南下做准备。

一方面,南下以后张国焘手下兵强马壮,他有更大的机会在兵不血刃的情况下掌握全部权力;

另一方面,他从来都不相信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方针会成功。

他将除开个人私欲的想法告诉了红四方面军的二把手陈昌浩,努力说服他北上的革命只会失败,只会让跟着他们的兵白白受苦和牺牲。

张国焘将士兵们搬出来,让陈昌浩好好对比一下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境况。

不知不觉的,陈昌浩竟然完全被说服了,态度特别鲜明地支持张国焘的决定。

张国焘在延安(资料图)

于是,在北上的右路军苦苦等待左路军的会和时,张国焘一边找了各种各样的借口拖延,一边给时任右路军总政委的陈昌浩发密电让他率军南下,党内的分裂运动由此展开。

一步错步步错

而此时被分到左路军的何长工也被张国焘拉入了己方阵营,连带着罗炳辉也跟着加入。

这两位当时分别是红九军团政委和团长,都是资历深厚、深得毛主席信任的老兵。

罗炳辉全家福

幸好该密电被叶剑英看到了才知道张国焘的真实意图,连忙把这件事汇报给了毛主席。

陈昌浩在红四方面军中有很大的威望,他的意见会对后者产生影响。

为了内部的团结,毛主席下令右路军中的其他军队先行北上,不要引起不必要的骚乱。

落在一部分红四方面军眼里则是对方不告而别,还在周围设下了警戒,一时气愤得准备要以武力去阻拦。

幸好总指挥徐向前极力阻止了这一行为,否则陈昌浩在这时就已经闯下大祸了。

队伍里的分裂气氛搞得人心浮动,陈昌浩却还是认为张国焘是正确的,何长工也听命于张国焘的指挥南下。

只有罗炳辉及时意识到不对,带着自己的人赶紧北上去陕甘和中央部队会师,但同时他也从领导的位置上退了下来。

罗炳辉

让陈昌浩和何长工没有想到的是,南下的军队一路都在打败仗,八万多人一下子就损失了一半的兵力,实在令人痛心。

二人这才幡然醒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连忙改变对张国焘的支持态度,后来张国焘也果然叛变投靠了国民党。

只是这时候中央对他们的信任远不及当初了,毕竟原本计划好的战略因为此事宣告破产。

而残酷的战争是不会给任何人充足的时间进行多次准备,每一次机会都应该被牢牢把握。

张国焘另立“中央”后,于1935年12月给党中央的电报

但即使如此,中央对二人的行为仍旧选择了原谅,陈昌浩带领的四方面军被组成了西路军,他继续被任命为此军的第一领导人,任务是打通与苏联的联络道路。

陈昌浩

可惜在与地方军阀的作战中,西路军惨败,只留下了小部分人马,而陈昌浩恰在此时病发,只能让徐向前先回延安。

等到他养好病以后,才独自一人颠沛流离地回归大部队,随后就离开战场去了苏联。

而何长工也是从前线的重要职位上退到了幕后的教育事业上。

在南下事件之前,陈昌浩、何长工和罗炳辉都是十分有能力的人才。

可惜的是,在个人命运与共产党事业发展的转折点上走向了错误的道路,对于他们的结局只剩下感叹唏嘘。

1952年,在国外漂泊了十多年的陈昌浩,终于踏上了故国的土地,在来接他的昔日战友面前老泪纵横。

即使事情已经过去了那么多年,陈昌浩还是无法对自己犯下的错误感到释怀。

每见到一位领导或者曾经的部下,他都要惭愧地道歉,连面对自己过去的革命伴侣也是如此。

张琴秋与陈昌浩

陈昌浩的老搭档徐向前在回忆录中提到:

陈昌浩因为与红四军内部的分裂活动有所牵连,影响到后来所带军队的兵败覆没,他的心里就落下了病根,巨大的压力像巨石一样压在他的心里,他一直都在自我批评。

从那以后,陈昌浩非常想要在战场上立功以弥补自己的过错,但一直都没有机会。

建国以后他好不容易回到了祖国,被任命为编译局副局长。

对于这样的安排陈昌浩已经感到十分满足了,兢兢业业地完成每一项编译工作,党中央的宽大包容让他心怀感激。

1967年,陈昌浩去世。

在去世前的最后一刻,陈昌浩还是无法放下自己曾经所犯的错误。

不能忘记两万的红军精英还没有浴血杀敌、挥洒自己的革命热血,就死在了内部斗争的利益场上,这是他后半生最难以言说的痛。

而在何长工的与罗炳辉的心里又何尝不是呢,即使他们的错误没有引发太严重的后果,但也仍旧对此深感歉意。

对会师事件作出卓越贡献的何长工,因支持张国焘的行动而被调离军队,此后一直做着文职工作,最后既没有授衔还领着一份虚职。

何长工(前排右二)

何长工的搭档罗炳辉醒悟得早,但不幸的是去世得也早,解放战争才刚刚开始,他就因为疾病抱憾离世,周恩来对他的评价极高。

其实不难看出,他们三人在革命的道路上虽然都犯过错误,但他们是勇于承认错误并且积极改正的,只是往事没有没法被抹平。

罗炳辉与李明秀夫妇

参考资料:

1.刘家国.张国焘事件——一场坚持还是反对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严重斗争[J].军事历史研究,1992,6(04):63-69.

2.中国新闻网:张国焘如何走上“变节者”的不归之路(图) 2013.3.5

0 阅读:0
品味红梦史说

品味红梦史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