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中国历史上延续近800年的王朝,其“礼乐治国”的理念影响深远。而西周的275年(前1046年—前771年),13位帝王轮番登场,有人开疆拓土,有人荒唐误国,共同谱写了这段跌宕起伏的历史。
周武王姬发是西周的奠基者。他继承父亲周文王的遗志,重用姜子牙、周公旦等贤臣,最终在牧野之战中以少胜多,推翻商纣王的暴政。传说商军奴隶阵前倒戈,纣王自焚鹿台,周朝由此诞生。但武王在位仅三年便去世,留下年幼的成王姬诵。此时,武王之弟周公旦挺身而出,摄政平乱。他不仅镇压了“三监之乱”,还制定礼乐制度,为“成康之治”奠定基础。成王亲政后,与儿子康王姬钊共同开创了西周最安稳的40年,史载“刑错四十余年不用”,百姓安居乐业。
盛极而衰的转折点出现在周昭王时期。这位帝王南征荆楚时离奇身亡,史书仅隐晦记载他因“胶船解体”溺亡汉水。其子周穆王姬满则是个传奇人物,他活到105岁,在位55年,曾驾八骏马车西行万里,与西王母瑶池相会。穆王的浪漫冒险虽扩大了周朝影响力,却也因长期巡游导致朝政松弛。到了周厉王姬胡时代,矛盾彻底爆发。他推行“专利”政策垄断资源,甚至禁止百姓议论国事,最终引发“国人暴动”,厉王仓皇逃至山西,西周首次出现14年“无王”的共和行政。
西周的最后一位君主周幽王姬宫涅,因“烽火戏诸侯”遗臭万年。他为博宠妃褒姒一笑,屡次点燃烽火台戏弄诸侯,失信于天下。当申侯联合西戎真正进攻镐京时,无人前来救援,幽王被杀,西周灭亡。而他的庶子姬余臣被旧臣拥立为周携王,与东迁的周平王并立,最终被晋文侯所灭。从武王克商到幽王丧国,西周的兴衰如同一面镜子:贤臣治国则天下安,君王昏聩则山河倾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