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年大队支书一番好心,却导致父亲无缘提干,退伍后再度迎来转折

花漾思绪 2025-03-29 17:16:09

1974年的冬天,寒风裹挟着雪花,肆虐着北方的小山村。屋外的世界一片萧瑟,而我们家,也即将迎来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提干的消息,就像一颗定心丸,让父亲那段时间总是眉开眼笑。可是,大队支书老韩的一句话,却让这颗定心丸瞬间变成了炸弹,炸碎了我们一家人的希望。

“你爹这次提干没戏了。”老韩站在我家堂屋门口,脸色凝重,手里的旱烟袋敲击着门框,发出沉闷的“咚咚”声。

母亲正在灶台边忙碌,听到这话,手里的勺子“啪”地一声掉在了地上。“啥?咋就没戏了?”母亲的声音颤抖着,难以置信地望着老韩。

老韩深深地叹了口气,解释说上级突然下发了文件,优先照顾困难家庭子弟,名额给了老李家。

母亲的脸瞬间失去了血色,嘴唇颤抖着,半天说不出话来。她紧紧地攥着勺子,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咱家不困难?咱家就不困难了?你看看咱这屋,看看咱吃的这糠窝窝头!他爹这些年在部队流血流汗,立功的奖状都堆了一摞!就这么回来了?”

老韩低着头,默默地听着母亲的哭诉,他知道任何解释都是苍白的。政策如同一道冰冷的墙,将父亲的希望阻隔在外。

当时的我,只有十五岁,正值懵懂的年纪,对提干的意义理解并不深刻。只是隐约记得,父亲曾多次满怀憧憬地谈起提干后的生活。而如今,这希望如同肥皂泡般破灭了。

老韩走后,屋里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母亲坐在灶台前,一动不动,肩膀微微颤抖着。我走到她身边,想安慰她,可话到嘴边却又咽了回去。

傍晚,父亲扛着锄头回来了,脸上带着倦意。母亲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添着柴火。昏暗的火光映照着她的脸,显得格外憔悴。

“提干的事,没成。”母亲低着头,语气平静得让人心疼。父亲愣了一下,接过母亲递来的饭碗,只是轻轻地“哦”了一声,便不再言语。

那一晚,父亲的沉默比任何言语都更沉重。他默默地吃着饭,眼睛盯着碗底,仿佛那里藏着什么难解的谜题。

两年后,1976年的冬天,父亲退伍了。他穿着洗得发白的军大衣,背着简单的行囊,走进了村子。几个孩子围着他叫“解放军叔叔”,他只是笑了笑,摸了摸孩子们的头,然后径直走向了家。

村里人站在路边议论纷纷,说父亲没提成干,可惜了这么多年。父亲似乎没有听到这些议论,他低着头,脚步坚定地向前走着。

回到家后,父亲放下行囊,便开始帮母亲劈柴。母亲看着他,眼圈泛红,想说什么,却又咽了回去。

生活的重担压在了父亲的肩上。他开始在村里做零活,谁家修房、挖渠,他都去帮忙。村里人都说他勤快、实在。我知道,父亲的心里,始终藏着一份不甘。尤其是听说当年提干的老李家的儿子,如今在城里过得风生水起,父亲的沉默中,更增添了一丝苦涩。

命运的考验接踵而至。一年冬天,母亲病倒了,高烧不退。父亲衣不解带地照顾她,喂药、熬粥,寸步不离。生活的压力和母亲的病痛,让父亲的腰弯得更厉害了。

母亲的病让我和父亲都陷入了深深的焦虑。那一晚,我们守在母亲的炕头,看着她迷迷糊糊地说着胡话。父亲叹了口气,掐灭了手中的烟,对我说:“小军啊,你不能像我一样,守着地过一辈子。以后得出去见见世面,学点本事。”

不久后,父亲带着我去了县城,找到了他的老战友张叔。张叔开了个小工厂,父亲想让我跟着他学门手艺。张叔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在工厂的日子里,我努力学习,不敢有丝毫懈怠。我知道,父亲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我身上。

几年后,村里来了一辆轿车。车上下来一个西装革履的男人,正是当年顶替父亲提干的老李家的儿子。他找到我家,说是要感谢父亲当年的“提携之恩”,并执意留下了一笔钱。

父亲起初不肯收,但小李坚持说这钱是他的一份心意,当年多亏了父亲的“成全”,才有了他今天的生活。最终,父亲收下了这笔钱,抬头望着天空,长叹了一口气。

后来,小李还帮我联系了一份在县城的工作。父亲虽然担心我吃苦,但最终还是同意了。我知道,他希望我能有更好的发展,不要重复他的人生轨迹。

生活慢慢好转,村里人都说父亲虽然命苦,但人品贵重。我看到父亲脸上渐渐有了笑容,他的腰杆也挺直了一些。

有一天,我回家看望父亲,他正坐在院子里晒太阳,脸上洋溢着难得的轻松。我忍不住问他:“爹,你后悔吗?”

父亲笑了笑,说:“后悔啥?人这一辈子,活得踏实,比啥都强。”

父亲的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他虽然失去了提干的机会,却活出了另一种人生的精彩。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踏实”。

那么,您认为,在人生的道路上,什么是最重要的呢?

0 阅读:0
花漾思绪

花漾思绪

思绪如繁花绽放,在生活中肆意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