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丨北大推荐的30本高分好书,读完一本都会脱胎换骨!

笔墨之林 2024-12-15 17:56:09

01

本书凭借详实的史料与严谨的考证分析,对中国中古时期门阀政治这一复杂议题进行了深入再探索。书中颠覆传统认知,提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常被学者提及的门阀政治,实则仅于东晋一朝显著存在。门阀政治被视为皇权政治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特殊形态,展现出其暂时性与过渡性的特征,具体表现为门阀士族与皇权之间的共治格局。

本书在研究方法上独辟蹊径,未拘泥于以婚姻关系界定门阀士族的传统框架,而是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中国中古政治史中的这一核心议题。书中见解独到、精辟,不仅深化了我们对门阀政治本质的理解,更为研究中古政治史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与新颖的视角,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与启示意义。

02

◎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 | 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

1919年,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出版,但只有上半部。1934年,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上下卷出版,这部书承前启后,用更详实的史料和更系统、现代的研究方法奠定了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基本框架,成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

◎畅销近百年的哲学经典,陈寅恪、金岳霖等倾力推荐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出版已近百年,但它依然是各大高校学生的必读教材,也是广大读者了解中国哲学的经典著作。陈寅恪、金岳霖等哲学大家也都倾力推荐。

◎汇通古今,融贯中西,以现代眼光重构中国哲学

冯友兰从北大哲学门毕业后,又赴美师从杜威。站在中西方、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他用西方的哲学概念、系统地运用新方法来重构中国哲学,从孔子到康有为,架构起中国两千多年来清晰的中国哲学发展脉络,把中国几千年来伟大的思想展现于世。

本书是第一部完整的、具备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

全书分为“经学时代”和“子学时代”两部分,冯友兰先生以西方的哲学观念为架构,用翔实的史料做支撑,从孔子到康有为,客观呈现中国两千多年的哲学脉络。本书许多观点均为前人所未发,后人所不能改,基本架构也已被中国哲学史界普遍接受,堪称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奠基之作。

03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一生行行重行行,实地调查和考察总结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写下了诸多不朽篇章。本书推出的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和《皇权与绅权》四篇著作,可供社会学工作或教学、研究者参考。

04

《全球通史》开启了由历史学家运用全球史观囊括各个文明而写的世界史的先河。

本书分八个部分,四十四个章节,主要讲述了世界历史的进化,世界文明的发展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作者着眼于全球,侧重于那些有影响的、促进历史发展的历史事件,其中包括原始社会、欧亚大陆的古代文明、欧亚大陆的原始文明、欧亚以外的世界、地区分割后的世界、西方崛起时的世界、西方占据优势时期的世界、1914年以来的现代世界等八大部分。重点突出,主题鲜明,着重有四个主要问题:

(1)各大古典文明的发生;(2)儒家文化、穆斯林和其他非欧洲的世界;(3)欧洲扩张的根源及各个历史时期:伊比利亚时期,荷兰、法国、英国时期,沙俄时期;(4)全球化整合及面临的问题。

上下册以1500年为界

上册的主题是1500年以前,诸文明各自发展、间或碰撞的历史;

下册的主题是1500年以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速的历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这部潜心力作自1970年初版问世以来,赞誉如潮,被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可谓经典之中的经典。本书不断再版,融入了时新的研究成果,收录数百幅生动珍贵的图片和脉络清晰的地图,使这部名著在内容和体系上更加完善。作者文笔隽永,笔力深厚,才思横溢,整部著作风格前后一贯,令您在颇具历史韵律的行文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05

本书采用“制度史观”,着重从“政治制度”与“政治势力”两方面叙述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历程。阐述了战国至秦中央集权的官僚帝国体制的创立,入汉之后的各项制度发展,魏晋以下的政治“变态”,北朝官僚行政的再度振兴等等;阐述了此期文吏、儒生、宗王、外戚、宦官、门阀、军人、寒人、部落贵族等各种势力的此起彼伏。对“制度”与“势力”的相互关系亦予提示,如文法吏与律令体制的关系,儒生与复古改制的关系,士族门阀造成的制度变态,鲜卑军功势力对官僚体制的振兴等。对“政治文化”也给予了充分关注,阐述了法家、儒家、黄老、玄学及北朝的“功绩制的政治文化”的政治影响。

06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是国内外市场上广受欢迎的经济学经典教材之一。与同类书相比,本书的特点在于,更多地强调经济学原理的应用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而不是经济学模型。书中包含了大量贴近生活的案例研究和政策讨论。第8版更新了全书中的数据、习题及案例,并新增了“专家看法”等专栏。

此外,第8版还配套了英文版的MindTap在线学习平台,内容包括互动电子书、视频导读、视频讲解、学习指南、在线测试题、拓展阅读等丰富的学习资源。

本书为曼昆《经济学原理(第8版)》的微观经济学分册,适合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的宏观经济学课程以及对经济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使用。

07

《解读中国经济》是解读中国经济之作,总结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和改革活动的经验,提出了一个经济发展和转型的一般理论,并以此理论分析中国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取得的各项成就,面临的主要经济、社会问题,探讨其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书中用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实例,系统地回顾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与改革经验,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

面对世界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多、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新形势下的新变化,新版新增了在新常态下如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探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文化复兴的深刻内涵,并对中美贸易摩擦、“一带一路”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等热点问题进行了透彻的解读。

08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马克斯·韦伯著名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韦伯提出了一个知名的论点:新教教徒的思想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宗教教徒往往排斥世俗的事务,尤其是经济成就上的追求,但为什么新教教徒却是例外?

韦伯在该书中论述宗教观念(新教伦理)与隐藏在资本主义发展背后的某种心理驱力(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关系。韦伯列举了新教、清教、加尔文教等教徒生活、学习的例子并加以分析得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成功与新教盛行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新教入世禁欲主义伦理为资本主义企业家提供了心理驱动力和道德能量,从而成为现代资本主义得以兴起的重要条件之一。

09

关于“人情”与“面子”,中国人似乎“一听就懂,所以细想的人大约不很多”(鲁迅语),然而它们是认识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基础。通过对其进行深入探讨,我们可以得到一种本土分析框架,以此分析它们在社会、经济、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等各领域的重要影响,并寻求到一种与西方相关领域对话之可能。至于它们与“权力”如何关联,以往的社会学研究并未给出答案。本书从“关系”及其网络建构的特点出发,指出两者结合将形成“权力的再生产”,即指权力因关系会发生转移,导致一些原本没有权力者获得权力。

总之,本书以社会学本土化的视角,在理论与经验两个层面,对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运行方式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并针对一些学理问题与西方社会科学形成观照,较为完整地勾勒了中国社会之文化脉络与中国人关系运作的全景图,也充分体现了作者在此领域为构建中国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而做出的努力。

10

本书是作者在复旦大学政治学课程讲义的基础上修改润色而成的。本书力求成为一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政治学普及入门读物。这部书正是为那些对政治和公共事务感兴趣的读者朋友们而写的。通过本书,作者希望能够帮助读者加深对中国政治与世界政治的认知,帮助读者理解政治学领域的重大议题、主要理论与基本方法,帮助读者养成健全与系统的政治思考能力。

11

《古文观止译注(修订本)》吸收了宋代以来各种古文选本的一些优点,选用了大量堪称“观止”的古文。这些文章大部分思想性、艺术性都比较高,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经受了时代的考验,成为我们今天所要批判继承的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例如大家所熟知的《左传》中的《曹刿论战》、《宫之奇谏假道》,《国语》中的《召公谏厉王止谤》,《国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鲁仲连义不帝秦》,李斯的《谏逐客书》,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贾谊的《过秦论》,诸葛亮的《出师表》,陶渊明的《归去来辞》、《桃花源记》以及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人的许多文章,都是历来公认的佳作,今天看来也是古文中的精华。

12

词,是一种传统的文学体裁。因为它篇幅短小,且常常描绘文人眼中难逃浮浪浅薄的美女和爱情,历来被称为“艳科”“小词”。小词如何从爱情的品格升华到人生的境界,如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的修养?读者又如何能够从小词中领略这种修养和境界?叶嘉莹女士将为您细细评赏,虽小词,大雅存焉。

13

一部完整的唐宋词史。本书为国学大家叶嘉莹教授应辅仁大学校友会之邀所做的唐宋词系列讲座纪录。

《唐宋词十七讲》为作者唐宋词系列讲座的讲演记录,内容是《唐宋词名家论稿》的补充和完善。书中共论析了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王沂孙等词人十五家。结合他们的历史背景、生平经历、性格学养、写作艺术等方面追寻唐宋词的演变与发展轨迹,讲述中既兼顾他们纵横之间的影响及关联,又特别注意其虽相似而实不同的深微意境,清隽的言辞于含英咀华之中深探词人之用心,时时闪现的真知灼见足以启迪读者,浚发妙悟灵思。

14

《艺术:让人成为人》为一部人文学通识的百科全书。内容涉及人文学的方方面面。涵盖的人文学学科有: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电影等;深入讨论的人文学主题有:信仰、幸福、死亡、道德、自然、自由和爱等。

文字晓畅明了,配图丰富生动,观点新颖,视角多元,范例充足,分析 到,整体内容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可读性极强。

作者理查德·加纳罗和特尔玛·阿特休勒深信:“人文学表达着我们在灵光乍现时的创造力和智慧,也许是在一次淋浴、也许是在风和日丽的某天的一次街头散步时,你的灵魂因为体验到生命的纯粹喜悦而得到升华……本书的主要任务是为大家呈现一个无比精彩和奇妙的世界,这个世界由人所构造,它的存在和人类的存在一样久远,而且每天都在等待着我们去重新发掘。”

但生而为人,正如本书标题所示,是一门艺术。我们如何实践生而为人的艺术?

一、通过创造。《艺术:让人成为人》中有六章全面详尽地探讨了人文学在全球不同文化中的历史和作用,分析了主要的代表作,而且尤为重要的是,提出了观看、阅读和聆听的评价标准。

二、通过质疑。书中另有七章深入独到地探讨了历史上引人深思的各个哲学主题,包括信仰、幸福、自然、死亡、道德、自由和爱。

这本结构独特的人文学研究导论,不仅揭示了一个充满创造力和智慧的世界,还提供了一个条分缕析地回应这个世界的框架,同时也探讨了批判性思考者借以评价并反思其所读、所见及所闻的各种策略。

15

☆ 文津图书奖

☆ 伯鸿书香奖

☆ 今日头条年度好书

☆ 中国好书月度好书

☆ 光明书榜月度好书

☆ 行读图书奖月度好书

中国艺术重视生命境界的创造,追求形式之外的意趣,要在变化表相中表现不变的精神,时间性超越便是艺术家最为重视的途径之一。“四时之外”四字,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灵魂,也是造成中西艺术内在差异的本质方面。朱良志教授这本新著主要是从时间和历史入手,来讨论中国艺术的发展和核心观念的 形成,发掘中国艺术在时间超越中所体现的独特的历史感、人生感和宇宙感。

朱良志教授在本社出版的《真水无香》,主要讨论“天趣”问题;《南画十六观》,以“真性”为线索,追踪文人画的发展;《一花一世界》,围绕“量”对传统艺术观念展开思考;《四时之外》,则是传统艺术中“时间”问题的探讨。四本书都是对中国艺术基础观念的研究,抉发新意,见解独到。

16

《浮出历史地表》是系统运用女性主义立场研究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的经典著作。借助精神分析、结构、后结构主义理论,本书以作家论形式深入阐释了庐隐、冰心、丁玲、张爱玲等九位现代重要女作家,同时在现代中国的整体历史文化语境中,勾勒出了女性写作传统的形成和展开过程。理论切入、文本分析和历史描述的有机融合,呈现出女性书写在不同时段、不同面向上的主要特征,及其在现代文学史格局中的独特位置。本书自1989年问世后产生了广泛影响,被誉为中国女性批评和理论话语"浮出历史地表"的标志性著作。

17

《舆论》一书自1922年出版以来,已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至今仍然保持着这个领域中的权威地位,影响始终不衰,成为不同学科的重要参考书。就传播研究而言,它奠定了大众媒介研究的基础,为宣传分析、舆论调查、把关人、议程设置、接受效果等研究开了先河。

18

这是20世纪学术史上极有影响的著作之一,是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者们不可不读的基本文献。它引发了一场认识论的大变革,成为科学哲学史上一道重要的分水岭。其影响不仅在于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而且延伸到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文学史、艺术史、政治史、宗教史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甚至在社会公众领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书中的关键概念如“范式转换”等如今已成为世界性的重要词汇。

本书自1962年面世以来就引起强烈反响,掀起了一股世界性的研究热潮,至今不衰。本版是芝加哥大学出版社为庆祝该书问世五十周年而作,新增加拿大哲学家伊恩·哈金(Ian?Hacking)教授所写的导读。青年翻译家张卜天教授精心翻译了新的中译本。

19

《西方哲学十五讲》系既注意知识的相对稳定性,重点突出,通俗易懂,又能适当接触学科前沿,引发跨学科的思考和学习的兴趣。

《西方哲学十五讲》系大都采用学术讲座的风格,有意保留讲课的口气和生动的文风,有"讲"的现场感,比较亲切、有趣。《西方哲学十五讲》系的拟想读者主要是青年,适合社会上一般读者作为提高文化素养的普及性读物;如果用作大学通识课教材,教员上课时可以参照其框架和基本内容,再加补充发挥;或者预先指定学生阅读某些章节,上课时组织学生讨论;也可以把《西方哲学十五讲》系作为参考教材。

有两种事物,征服了整个精神的历史,我们愈是思索,就愈难以抑制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心灵的法则,从很早以前,到很久以后,这种爱将牢固地支配着一类智慧,就是哲学。

《西方哲学十五讲》系的内容设计充分照顾到社会上一般青年读者的阅读选择,适合自学;同时又能满足大学通识课教学的需要。每一种书都有一定的知识系统,有相对独立的学科范围和专业性,但又不同于专业教科书,不是专业课的压缩或简化。重要的是能适合本专业之外的一般大学生和读者,深入浅出地传授相关学科的知识,扩展学术的胸襟和眼光,进而增进学生的人格素养。

《西方哲学十五讲》系每一种选题都在努力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把学问真正做活了,并能加以普及,因此对这套书作者的要求很高。

20

《论犯罪与刑罚》这部著作篇幅虽然不大,但影响却极为深远,被誉为刑法学乃至法学领域里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

《论犯罪与刑罚》原著初版于1764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对刑罪原则进行系统阐述的著作。自1993年由黄风教授第一次翻译成中文出版以来,《论犯罪与刑罚》已被列人中国刑法学研习者的必读书目。

21

《中国哲学十五讲》选择中国古代十五位有代表性的哲学家,对他们的哲学体系做了整体性的阐发和揭示。作者从每一位哲学家的根本问题出发,明确其概念内涵及问题的具体指涉,呈现出其思想展开的固有脉络和结构。作者对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哲学家的思想路径的深入挖掘,以及对隐藏在基本哲学洞见背后的思考和论证过程的强调,对于我们今天理解中国古代哲学是极具启发的。

22

“北大书法公开课”完整版公开,可读、可听、可赏、可学,成为懂书法之人!

本书是北京大学书法公开课“书法审美与实践”的讲稿整理。这十五讲内容,既触及书法基础的笔法、结字与章法布局等技法层面,也探讨书法的风格、神采与气韵等审美层面,同时还揭示了书法学习必经的临帖、创作之方法与途径。作者以亲身、独得的经验和体悟,给出了修习、欣赏书法的秘钥。全书保留了讲稿的现场感、亲和力,行文生动活泼,例证丰富精彩,以超千幅高清图,抉发幽微,尽显书法之妙。每讲后附有课程视频,视频以“北大书法公开课”之名流传全网,点击过千万,颇受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书后附有古代碑帖临写示范视频。如此,一编在手,可赏、可读、可学、可写,成为懂书法之人。

23

本书是王阳明哲学研究的经典之作。全书把哲学史研究、比较哲学研究、文化问题研究和文献史料研究合为一体,对王阳明哲学的内容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分析,并对其哲学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力图呈现出王阳明哲学的基本性格和整体面貌。

本书作为系统研究王阳明哲学的专著,思境恢弘,学理精审,史料详尽,在王阳明哲学思想研究的各个重大问题上都提出了新的分析和诠释,充分体现了作者在思想把握上的理论造诣和文献把握上的学术功力,代表了当代阳明学研究的高端水平。本书虽集中在王阳明哲学的研究,但其解决的问题和研究方法,对整个阳明学、宋明理学乃至中国古典哲学的研究皆具有普遍的示范意义。

24

管理的艺术 修身之学问

身为,须遵循的十二字基本原则;作为普通人,要学习的十二条修身路径"

曾国藩是中国历目前有较大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的领导力,可以说是中国式领导力的典范,用“仰之弥高”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宫玉振教授以深厚的学术底蕴,从领导力的角度,将曾国藩总结出来的为人处世之道提炼为“重、耐、浑、明、辣、慎、勤、实、暇、裕、恕、强”十二个字,并结合相关事例及现代管理实践展开论述,揭示了曾国藩对于中国情境下领导行为的启发意义。这十二个字,其实就是在中国文化和社会环境中,一个成功的应该遵循的十二条基本原则。通过这十二个字,可以学习传统文化中儒家的理想与追求、法家的清醒与现实,以及道家的成熟与灵活,从而提升自己的领导力,达到真正圆通无碍的境界。

宫玉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管理学教授,BiMBA商学院副院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EMBA学术主任。曾任军事科学院战略部副研究员、康奈尔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先后获国家图书奖特别奖、军事科学院很好科研成果奖、中国大学出版社学术著作一等奖、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很好成果奖、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双学位很好教学奖、EMBA很好教学奖等。

25

本书叙述了秦汉时代游士与游侠兴起又渐趋消亡的过程,描绘了这一时期广阔的历史图景和多彩的社会风尚。

在关注历史运动的大背景和大关节的同时,将学术研究和非虚构写作有机结合起来,对于范雎、张良、韩信、刘敬、贾谊、汲黯、郭解等前人虽有了解但又缺少细致解读的人物,由心理历程到生命历程,做了深入挖掘和解析,构建起了一个又一个鲜活丰满的人物形象;对于诸如战国变法运动的开展、秦国的主客矛盾、汉初的王国、汉文帝的历史形象等学界虽有讨论但尚无定论的问题,本书提供了新的解释视角。

26

在科学史上,《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是经典力学的第一部经典著作,划时代的巨著,也是人类掌握的第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宇宙论和科学理论体系,其影响所及,遍布经典自然科学的所有领域,并在其后300年里一再取得丰硕成果。

就人类文明史而言,它成就了英国工业革命,在法国诱发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在社会生产力和基本社会制度两方面都有直接而丰富的成果。迄今为止,还没有第二个重要的科学和学术理论,取得过如此之大的成就和影响。从科学研究内部来看,《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示范了一种现代科学理论体系的样板,包括理论体系的结构、研究方法和研究态度、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多方面内容。

《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达到的理论高度是前所未有的,其后也不多见。爱因斯坦说:“至今还没有可能用一个同样无所不包的统一概念,来替代牛顿的关于宇宙的统一概念。而要是没有牛顿的明晰的体系,我们到现在为止所取得的收获就会成为不可能。”

内容涉及天文、物理、生物、心理、政治、经济、法律与军事等领域。这些领域是过运河、现在和将来人类认识世界与发行世界必然从事的、关系人类命运与前途的事业。

27

本书第一版曾获得中国政府出版奖(提名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提名奖),文津图书奖,优秀畅销书奖,全国科普优秀作品奖等13项荣誉,是备受好评的经典读物。珍藏版又增加了48页彩色插图和近百幅黑白图片,并配以有趣的说明文字。这些图片不但展现了科学发展的主要历程,而且展现了当时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探究过程,提高了本书的可读性和收藏价值。

本书写作角度新颖,在创作理念上区别于传统的科学史图书。它不是简单的书写“资料的历史”,即什么时候、什么人干了什么事情;而是将观念变革的过程和思想发展的历史呈现在读者面前。它揭开被科学辉煌成就遮蔽了的真实历史,它展现的科学史是一部由“正确”与“错误”、“成功”和“失败”共同编织的历史。本书是培养“创造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 ,进行科学教育的前所未有的优秀图书。

作者口语化的讲述方式,亲切易懂,像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时而旁征博引,时而条分缕析,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充满悬念,把一部在许多人看来枯燥乏味的科学史讲得引人入胜、多姿多彩。

28

本书是已故的北京市数学特级教师孙维刚老师写给学生、教师和家长的一本励志读物。作者辩证地看待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辩证地处理教书与育人之间的关系:即“德育工作的成功,将有力地促进开发智育的进程,而德育的苍白或紊乱,将滞误智育工作顺利地进行”。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一切为了育人,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人才。

29

30

《12天突破英汉翻译(笔译篇)》是作者在多年翻译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总结,主要针对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和意在通过国家各类翻译考试的非英语专业学生。

《12天突破英汉翻译(笔译篇)》共安排十二天内容:前七天主要讲解英译汉,内容分别为翻译英语中的定语从句、被动语态、代词及形容词和副词;后面五天主要讲解汉译英,内容分别为增词与减词、换主语、中西方文化差异和总结非文学翻译的特点。

整《12天突破英汉翻译(笔译篇)》以简单句和长难句分析相结合,并在课后配有少量的练习,让广大学生可以在短期之内对英汉笔译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0 阅读:15

笔墨之林

简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最好的自己,过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