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岁的彭姨排便一直不太规律,两三天一次是常有的事,有时候甚至一周才排一次,虽然排便时间间隔长,倒也很少有便秘的时候。相比之下,彭姨的丈夫就是个直肠子,用彭姨的话说就是“每天吃了就拉”,这让她很是羡慕。
前段时间,跟彭姨一块跳广场舞的姐们儿被查出得了肠癌,这可把彭姨吓坏了。因为这姐们儿之前跟彭姨聊天的时候就说过她的排便也很不规律,彭姨一想到自己也有这个问题,就慌得不行,心想一定要去做个检查。
在日常生活中,关于排便问题,大家关注的比较少,但事实上排便规律与否、大便次数多少,都是事关健康的大事儿,甚至还有研究表明,排便次数与寿命、认知功能等都息息相关。

证据一:早在去年,哈佛大学就曾有一项研究表明,每三天或更长时间才排便的人群,认知功能相当于衰老3年,包括学习能力、记忆力、注意力等都会老得更快,尤其表现在学习和工作能力上,甚至要比每天一次规律排便的人群老了7.1岁。研究认为,之所以有该表现,主要是因为排便间隔时间长的人群,肠道微生物会产生一种抑制认知功能的菌群。
证据二:就在前不久,著名杂志《细胞》上发表了一项研究,再次证实了排便次数与健康的相关性。研究在分析了1400多名健康成年人的相关信息之后 ,认为排便频率不仅与肠道微生物组成息息相关,还与血液代谢物、血浆成分等有关。基于此,研究认为,肠道健康事关身体健康,腹泻、便秘、排便不规律的人群,慢性病发病风险会更高。
从长期来看,每天排便1-2次是最佳的排便频率,因为这会更利于健康。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生活习惯不同,排便次数也会有所差异。有些人可能天生排便次数就比较少,只要大便的形状、颜色和质地正常,没有便秘或腹泻的症状,也不必过于担心。

除了排便频率外,我们还应该关注一些异常的排便问题,例如,每周排便仅 1 - 2 次的便秘人群和每天排便次数过多甚至出现腹泻的人群,都可能存在肠道健康问题,需要及时干预,以防造成严重的后果。
1. 便秘:排便次数减少,大便干结、坚硬,呈羊粪状或球状,排便困难,需要费力才能排出大便,甚至可能需要借助药物,有时还会伴有腹胀、腹痛、食欲减退等症状。
相关疾病:最常见的是因为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运动、精神压力等因素导致的功能性便秘,另外就是一些疾病导致的,比如肠易激综合征、炎性肠病等肠道疾病,还有甲减、糖尿病、帕金森病等疾病也可能影响肠道蠕动和神经功能,引起便秘。再有一点,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抗组胺药、钙通道阻滞剂等也可能导致便秘。
2. 腹泻:排便次数增多,每天超过三次,大便稀薄,呈水样或糊状,可能伴有腹痛、肠鸣、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能会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相关疾病:常见于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肠炎、痢疾等疾病,常伴有发热、腹痛等症状,另外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等也以腹泻为主要症状,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泻、腹痛、便血等。对于一些特殊人群来说,对某些食物如牛奶、麸质等过敏或不耐受,也可引起腹泻、腹胀等症状。

3. 便血:大便表面带有鲜血或便后滴血,大便呈暗红色或黑色,有时可能伴有腹痛、肛门疼痛等症状。
相关疾病:痔疮是最常见的便血原因之一,通常表现为大便表面带有鲜血,便后滴血,有时会伴有肛门疼痛、瘙痒等症状,而肠癌便血多为便中带血,大便呈暗红色或黑色,可伴有腹痛、大便习惯改变、里急后重等症状。除此之外,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息肉等疾病也会有便血的表现。
4. 大便形状改变:大便变细、变扁,大便呈凹槽状,大便不成形,呈糊状或水样。
相关疾病:最常见于直肠癌,因为肿瘤压迫肠道可导致大便变细、变扁,有时还会出现便血、里急后重等症状。另外,炎症、外伤等引起的直肠狭窄,较大的息肉也可导致大便形状改变。
5. 里急后重:总有便意,但排便量少或排不出,伴有肛门坠胀感,感觉排便不尽。
相关疾病:最常见于细菌性痢疾,由痢疾杆菌引起,常伴有腹痛、腹泻、脓血便等症状。另外,炎症刺激直肠、肿瘤刺激直肠、盆腔脓肿刺激直肠等都可能引起里急后重感,同时可能伴有发热、腹痛等症状。

对于长期伴有排便问题的人群来说,最需要警惕的是肠癌的发生,尤其是早期出现的很多症状容易被忽视,等到被发现的时候可能已经晚了。提醒大家,务必提高警惕,早做干预。
1. 排便习惯改变:肠道肿瘤会影响肠道正常蠕动和功能,导致排便习惯发生变化,使得原本规律的排便可能变得频繁或减少,另外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也较为常见。
2. 大便性状改变:肿瘤挤压肠道可使大便变细、变扁或出现凹槽,同时大便可能会带有黏液、脓血,这是由于肿瘤表面易破溃出血并与肠道分泌物混合。
3. 腹痛:初期可能只是腹部隐隐作痛或不适,随着肿瘤生长,疼痛会逐渐加重且部位相对固定。
4. 不明原因的消瘦:肿瘤在体内生长会消耗大量的营养物质,这就会导致患者的体重在短时间内明显下降,同时还可能出现乏力、疲劳等症状。
当出现这些异常的排便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如肛门指检、结肠镜检查等,以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1. 合理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是养成良好排便习惯的关键。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增加粪便体积,预防便秘,平时要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豆类等。同时,要注意保持饮食的均衡,适量摄入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避免过度进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此外,充足的水分摄入也非常重要,建议成年人每天应该饮用1500 - 2000毫升的水。
2. 规律作息:每天定时起床、睡觉,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尽量在固定的时间进食和排便,让身体形成良好的生物钟。例如,每天早上起床后或饭后半小时尝试去厕所排便,即使没有便意,也可以在马桶上坐几分钟,培养排便反射。
3. 适度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增强身体的代谢功能,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跑步、游泳、瑜伽等,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此外,也可以进行一些针对腹部的运动,如仰卧起坐、腹部按摩等,帮助刺激肠道蠕动。
4. 减轻压力:长期的精神压力会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导致便秘或腹泻等问题。学会放松自己,采取有效的减压措施,如冥想、深呼吸、听音乐、旅游等。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