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突围,皮定均一战成名,另外两人贡献极大,却极少提及。 中原突围,第一纵队第一旅 7000 余人,在旅长皮定均的率领下,伪装成主力向东突围,经过 20 多天的连续苦战,最终以损失 2000 人的代价到达苏南解放区。此战皮定均一战封神,提起中原突围,人们首先想到就是皮定均和他的皮旅。 可好多人不知道,这场战役能撕开国民党军的包围圈,还有两个人的功劳不能不提 —— 王树声和李先念。 王树声带着北路军往西冲的时候,手里的部队刚经历过整编,装备差得叮当响。国民党军把山隘堵得严严实实,炮弹像雨点似的砸下来。他光着膀子在战壕里指挥,嗓子喊得发不出声,就用手势比划。战士们见师长这么拼,端着刺刀就往上冲,硬生生在悬崖上凿出条路来。等冲到武当山时,他腿上中了弹,血顺着裤管流进草鞋里,硬是没哼一声。 李先念那边更险。他带着南路军在汉江边上被追上,身后是追兵,面前是湍急的江水。船早就被敌人凿沉了,他二话不说跳进水里,指挥战士们抱着木头泅渡。子弹在头顶嗖嗖飞,他一边游一边喊:“跟我走,过了江就是生路!” 等全军登岸,他才发现自己胳膊被流弹擦伤,伤口泡得发白。 这两位指挥的部队,承担着掩护主力转移的重任,打的全是硬仗。王树声的北路军吸引了国民党军三个师的兵力,李先念的南路军在鄂西北拖住了敌人的主力,皮旅才能在东边顺利突围。就像三只拳头,少了哪一只都打不出这么漂亮的组合拳。 现在说起中原突围,皮旅的故事被反复讲,王树声和李先念的付出却常被一笔带过。不是他们打得不好,是皮旅的 “以少胜多” 太有传奇色彩,容易被记住。可打仗哪有单打独斗的?那些在不同方向默默扛住压力的部队,那些没留下太多故事的指挥员,一样是这场胜利的骨头。 就像王树声后来回忆时说的:“胜利不是哪个人的功劳,是弟兄们用命堆出来的。” 这话实在,历史也该记得实在点,别让那些同样拼过命的人,慢慢被忘在角落里。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