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中方拒绝波音后,一位海外人士指出,如果美国制裁中国,中国所谓的国产大飞机根本造不

中方拒绝波音后,一位海外人士指出,如果美国制裁中国,中国所谓的国产大飞机根本造不下去。 2025 年 6 月的巴黎航展上,一架银白机身带着红色祥云纹路的客机正缓缓滑向跑道,引擎轰鸣穿透云层时,围观人群里响起不同语言的惊叹 —— 这是中国 C919 首次在欧洲完成公开试飞,机翼上 "中国商飞" 的字样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就在同一时刻,大西洋彼岸的西雅图,波音工厂的工人们正围着未完工的 787 机身发愁,黑板上标注的 "待交付中国航司" 字样已被圈了三个红圈。 这场相隔万里的对比,藏着全球航空业最激烈的角力,两年前美国对中国航空业挥出的关税大棒,如今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反弹,2023 年特朗普政府将航空器材关税提至 245% 时,没人料到中国会直接暂停所有波音新订单,更没人想到,这场贸易摩擦会倒逼出 C919 的加速崛起。 波音的困境远比财报上的数字更具体,在厦门高崎机场,维修车间里的波音 737MAX 正等着从美国空运来的传感器,而这个零件的生产原料,其实来自浙江的一家钛合金工厂。 这种 "中国原料→美国加工→中国使用" 的怪圈,在关税加征后变得难以为继 —— 每架飞机的零部件跨境运输成本凭空增加 120 万美元,中国航司的采购单开始悄悄转向空客和国产机型。 C919 的逆袭不是偶然,在上海浦东的总装车间,最新下线的第 35 架 C919 正在进行航电系统调试,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来自西安研发的 "天枢" 系统,取代了原本依赖进口的导航模块。 工程师们记得,2024 年美国暂停 LEAP-1C 发动机出口时,车间里堆着的库存只够支撑 6 个月生产,正是靠着长江 - 1000A 发动机的紧急测试,才没让生产线停摆,如今,这款国产发动机的推力已稳定在 13.5 吨,足以支撑 C919 完成 8000 公里内的航线。 全球供应商的态度转变更耐人寻味,法国赛峰集团悄悄在成都建了航电实验室,专门适配 C919 的升级需求;德国利勃海尔的液压系统生产线,开始用中文标注操作流程。 这些曾紧抱波音、空客大腿的企业,如今在 C919 近 1500 架的订单面前,不得不重新计算合作权重,毕竟,中国民航市场每年新增的 200 架客机需求,谁都不想错过。 美国的技术封锁正在失效,去年被列入 "实体清单" 的中国航空研究院,今年就发布了自主研发的复合材料配方,用在 C919 尾翼上的强度比波音采用的材料高出 17%。 更关键的是适航证突破 ——2025 年初,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的检查员在南昌瑶湖机场连续测试 120 小时后,终于在认证报告上签下名字,这意味着 C919 可以正式飞入欧洲领空。 类似的突破在中国科技史上并不鲜见,就像十年前中国高铁面对国外技术壁垒时,硬是靠着反向测绘和千万次试验,造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 "复兴号",如今 C919 走过的路,从机体设计到航电集成,处处可见这种 "引进 - 消化 - 创新" 的影子。 不同的是,这次中国直接站到了制定标准的舞台上 ——C919 的降噪标准已被国际民航组织采纳,成为新机型的参考依据。 波音的反击显得力不从心,为了挽回中国市场,其 CEO 亲自带队到北京谈判,承诺在舟山工厂增加 30% 的本地化生产,但这挡不住中国航司的新选择。 东航已经把上海 - 北京的精品航线换成了 C919,南航则宣布将采购的 20 架宽体机名额,分给了 C929—— 这款正在研发的大飞机,航程直指 12000 公里,目标正是波音 787 的主力市场。 产业链的重构正在加速,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C919 的国产化率已从首飞时的 50% 提升至 72%,涉及全国 24 个省市的 300 多家供应商。 在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的车间里,长江 - 1000A 的涡轮叶片正通过 1600℃的高温测试,这种单晶叶片的制造技术,曾被美国企业垄断了 40 年。 国际舆论的风向也在变,《华尔街日报》的报道里,不再只提 "中国复制技术",而是开始分析 C919 如何用更低价的维护成本抢占市场。 这些变化背后,是中国从 "航空大国" 向 "航空强国" 的转变,而这种转变,同样体现在军事航空领域 —— 歼 - 20 的国产发动机已实现批量换装,运 - 20 的战略投送能力持续提升,中国的武器装备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更强。 巴黎航展的试飞结束后,C919 的机长走出驾驶舱时,收到了来自巴西航空的合作意向书,这家曾被波音挤压的企业,想联合中国商飞开发支线客机市场。

评论列表

沧海笑
沧海笑 2
2025-08-05 04:51
EASA认证远未获得,不要信口开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