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印度国家英雄到“分裂者”,莫迪老仙这些年都经历了什么?

奋青姜子娅 2024-03-09 20:40:26

2023年7月20日,一段揭示印度社会问题的残酷现实的视频震惊全球:两名印度女性遭受数十名男子逼迫裸体游行,并遭受性侵。这一事件暴露出,在号称全球最大民主国家的印度,一场源于种族冲突的动乱正持续恶化,已酿成超过180人死亡,300多人受伤,近2000栋房屋被焚毁,以及2.6万人流离失所的严重后果。面对此种动荡局势,莫迪总理并未选择倾听民众呼声,反而下令军队采取强硬手段压制,此举无疑与他昔日的誓言相悖。

纳伦德拉·莫迪总理是一位极具人格魅力与雄心壮志的政治领袖,他曾矢志不渝地许诺引领印度迈向繁荣强盛,力图实现印度的大国理想。然而现实并未如预期般发展,在其执政期间,一系列不当决策和失误导致了印度经济增长疲软,社会分裂加剧,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外交环境孤立等诸多负面效应。

莫迪政府的施政表现不但损害了印度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同时也令印度民众丧失了原有的信心与期待。从备受瞩目的辉煌愿景到现今的困顿局面,莫迪执政十年间的国内改革步履维艰,种族矛盾与内部纷争错综复杂,令人深思印度未来的出路在何方。

国大党腐败不堪,莫迪强势上台

回顾历史,2014年,莫迪凭借在古吉拉特邦担任首席部长期间创造的经济佳绩,成功获得了印度人民党的总理候选人资格。竞选阶段,他反复恳请印度人民给予她一次机会,他会使得印度成为一个强大、繁荣且自豪的国家。印度民众最终选择了信任他,对他给予最大的支持,使这位出身低种姓的茶摊小贩得以击败具有深厚政治底蕴的甘地家族成员,登上了印度政治巅峰,缔造了印度政治史上的一段传奇。然而,从现在的形势上来看,莫迪总理并未兑现他的承诺,反而可能将印度引向了一个更为扑朔迷离的未来。

在2014年的选举大潮中,长期占据印度政坛主导地位的国大党遭遇了空前的失败。该党自1947年印度独立以来,以其家族式的统治模式,催生了一众特殊利益集团,使得腐败与权力滥用现象丛生。

在2004年至2014年间,尽管印度在辛格总理领导下,GDP实现了从7,210亿美元到2.03万亿美元的增长,但在同期金砖四国中,这一增速实属平庸。与此同时,印度仍有6亿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之下,贫困人口总数甚至超过了26个非洲贫困国家之和,民生疾苦不断。

与此同时,国大党的腐败丑闻频发,如英联邦运动会腐败案、煤炭门丑闻以及高官亲属买卖官职等事件,使得民怨载道,极大地动摇了其执政根基。然而,面对民众们的指责,党内高层的态度极其傲慢,他们视腐败为常态甚至觉得理所当然,他们漠视底层民众的苦难,也正是因为这种日益严重的腐败现象,使得在2014年大选中,广大贫困阶层、深受腐败困扰的中产阶级以及工商界群体几乎一致倒戈,转而支持以莫迪为代表的人民党,致使国大党的支持率创下历史新低。

在这个过程中,国大党最痛恨的一个人,同时也是印度民众深深记住的,便是当时担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后来成为人民党总理候选人的纳伦德拉·莫迪。他的出现,成为了国大党衰落与民众求变意愿交汇的焦点。相较于国大党家族王朝的后裔,出身低种姓的莫迪并没有深厚的政治关系网,他独立于那个由上至下充斥腐败的政治体系之外,其力量源泉在于深受国大党家族统治影响、寻求变革出路的中下层民众。莫迪的信心建立在他担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期间取得的卓越经济成果之上,只需反复强调古吉拉特邦经济增长的奇迹,讲述古吉拉特邦基础设施的大幅改善以及GDP十年翻倍的骄人战绩,再辅莫迪对民众的直面腐败、致力于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承诺,就足以点燃印度民众的热情,将其视为能够拯救印度、改善亿万贫困人口生活的希望人选。

然而,在这种氛围下,印度人民却忽视了莫迪在古吉拉特邦执政期间表现出的极端民族主义倾向,用手中的选票将他推向了权力的顶峰,寄予厚望,期待他带领印度开启新篇章。

莫迪改革初见成效,但好景不长

自2014年上台之日起,莫迪就展现出强烈的决心和行动力,他瞄准了腐败横行的印度政治经济体系,果断出手改革。他先是迅速重组政府部门,撤销了大量冗余的部长小组,并收回部分决策权至总理办公室;随后又在2015年取消了实施长达65年的计划经济体制,转而精简机构、简化决策流程,并大力放权地方,以激活经济活力。

紧接着,莫迪政府全力推动“印度制造”战略,确定了包括汽车、航空、化工、军工、电子设备在内的25个重点发展行业,提出在2025年前将制造业占GDP比重提升至25%,重振工业化经济核心地位。围绕这一战略,莫迪政府展开了全方位的经济改革:调整税收、土地和劳工制度,降低制造业投资门槛,改善营商环境,放宽多个行业的私人投资和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并提供大量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入驻印度。

比如,通过废钞令强制现金回流银行系统,消除黑钱的同时为政府提供了修订税收法规的依据。在此基础上,莫迪政府强力推行商品和服务税改革,整合简化税收体系,消除了邦与邦之间的税收壁垒,构建起全国统一、透明的消费税征收机制。

此外,莫迪政府还在基础设施领域投入巨资,优先发展铁路、港口、工业走廊等项目,并积极推动“数字印度”倡议,加速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普及。同时,他还发起了一系列针对贫困人口的福利政策,如厕所革命、农村减贫计划、电气化计划以及教育改革,切实改善了民众的生活条件,提高了劳动力素质。

这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核心目标就是通过改善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引导外资投资,助力印度构建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条。在莫迪执政的头五年里,这些举措确实取得了显著成效,印度GDP年均增长率达到7.6%,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升至6.5%,一度超越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体,并在2021年跃居世界第五大经济体,超越英国。

一时之间,莫迪的声望达到了巅峰,“莫迪经济学”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与赞誉。诸多国际机构、智库和媒体纷纷称颂莫迪成功重塑了印度的发展路径。然而,在赞美声浪中,印度国内长期存在的种族、宗教冲突、贫富差距等问题似乎被暂时遮蔽,尽管外界普遍认为印度即将迎来飞速发展,但很快,印度便向世人证明了什么叫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改革后续乏力,莫迪束手无策

尽管印度拥有与中国相当的人口规模,但却存在着数百个文化差异巨大的民族,封建势力根深蒂固,种姓制度死而不僵,宗教分歧日益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莫迪试图通过在新德里发号施令来改革一些制度,以期清除印度社会的弊端,实现所谓的跨越式发展,这种想法实际上是痴人说梦。

随着他的改革措施真正触及到特殊利益集团的核心利益,他将面临难以跨越的困难。2021年1月26日,印度政府在新德里举行了隆重的阅兵仪式,庆祝共和国日的到来。然而,这一天,世界的关注点并不是阅兵式上的摩托车杂技或者头戴鲜艳头巾的莫迪,而是新德里周边聚集的数十万农民。他们已经在这里集结,并抗议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

2020年9月20日,在莫迪的强势推动下,印度议会通过了农产品贸易和商业促进与便利法案等三份法案,正式拉开了农业改革序幕。

长期以来,印度农产品的交易渠道被以高种姓阶层、地主富农等组成的地方豪强所垄断。他们扮演着中间商的角色,与收购商合谋,以各种理由压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肆意剥削农民,从中获取巨额利润。不仅如此,他们还利用收购权的垄断玩起了信贷,在交易时采取延时付款的模式,使得农民不能及时拿到货款,只能贷款购买种子和肥料开启下一季的生产。然而,银行相对繁琐的审批手续让受教育水平低下的农民望而却步,只能向中间商申请贷款。而这些贷款大多带有高利贷的性质,一旦出现天灾人祸无法及时还清,农民就只能借债还债,甚至变卖土地,陷入债务循环。结果,许多农民沦为中间商的债务奴隶,一辈子甚至几代人都无法还清。

这些地方豪强掌握着大部分土地,同时也控制着剩下的农民,实际上已经掌控了本该属于政府的农村社会控制权。这严重阻碍了莫迪的经济改革进程,尤其在土地改革上接连受挫。2014年12月,莫迪制定的土地征收法案修正条例多次被议会打回,最终宣告失败。印度要实现经济腾飞,就必须工业化,而这需要基础设施。然而,由于土地问题,政府无法展开一系列公共工程,盖厂,促进制造业的发展。

莫迪开始伸手向地方豪强,遭强烈反噬,印度骚乱不断

莫迪不甘心失败,在沉寂了5年之后,他终于将目光投向这些地方豪强。他推出的三项法案的核心内容是剥夺中间商在农产品交易中的垄断地位,允许农民在任何地点甚至网络平台进行交易,并禁止各地对农产品征收税费和手续费。同时,允许个人公司及社会团体等直接与农民签订交易协议,取消价格管控,一切根据市场调控进行。然而,触动豪强利益的后果,比所有人能想到的严重还要严重,这一举措直接引发了印度国内史无前例的大骚乱。

在法案通过当天,反对派甚至直接在议会现场上演了全武行。与此同时,中间商们在农村主动扮演起政策解读者的角色。农民大多都是没怎么读过书的低种姓民众,他们对政策的理解有限,这些中间商就是利用农民对改革的不确定心理,给三项法案污名化,给此项改革贴上了轻资本、反农民的负面标签。这导致了大范围的恐慌和抵制情绪,最终形成了反对改革的农民大联盟。数十万农民包围了新德里,这已经超出了莫迪所能掌控的范围,再加上地方选举即将开始的压力,莫迪不得不撤回了三项方案。

土地改革和农业改革接连受阻,印度的经济发展遇到了巨大的阻碍。没有土地,就没有工业化。因此,印度制造战略成了一纸空文。从2017年开始,印度的经济在经历了短暂的高潮后又开始陷入低迷,表现一年比一年差,今年更可能跌落到5%以下。要知道,中国在印度当前经济体量阶段时的增长率高达9.7%,这使得莫迪的声望受到了极大冲击,反对派趁机发动反击,已经威胁到了他的执政地位。

莫迪改革失败,另寻他路,开始做“分裂者”

在此之前,莫迪还可以依靠经济快速发展来抵制反对派的攻击,但如今他已经没有其他的办法,发展经济的道路已经走不通,他的任期又即将到期,面对对手党派的狙击,他想取得连任,就必须另想他法。

因此,他故技重施,再次拾起曾经惯用的那柄一旦出鞘就无法收回的魔剑。

古吉拉特邦爆发宗教大屠杀

古吉拉特邦宗教大屠杀

早在2002年,古吉拉特邦爆发宗教大屠杀,死亡人数超过2,000人。当时的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莫迪选择了袖手旁观,引发了外界对他的普遍批评。有传言称莫迪是这场大屠杀的鼓动者和策划者,将其称为印度版的水晶之夜,而他被认为是古吉拉特邦的希特勒。莫迪是一位强硬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者,他所在的人民党长期宣传印度是印度教徒的印度,这也帮助他赢得了10亿印度教徒的支持,莫迪尝到了教派政治的甜头。

然而,莫迪心里清楚,宗教和民族主义虽然可以作为治国一时的兴奋剂,但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因此,自他上台以来,他一直在尽量避免激化宗教民族矛盾,专心发展经济,试图用经济发展成就来强化自己的执政地位。但古吉拉特邦的经验告诉他,要复制经济奇迹的梦想在印度这个庞大国家面前是困难重重的,特殊利益集团的联合剿杀最终必然会导致这一梦想的破灭。这不仅给莫迪的政绩蒙上了阴影,也给人民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打击。

在莫迪的领导下,人民党试图复制莫迪曾经的成功,依靠经济发展和教派政治所带来的商业利益,靠宗教虔诚来赢得选举。现在经济发展已经无法发挥作用,人民党就只能更加依赖宗教动员,将自己和印度教深度绑定,煽动教徒们狂热的宗教情绪,这一做法再次奏效。

2019年,莫迪领导的印度人民党再次以压倒性优势赢得了大选,莫迪成功连任印度总理,巩固了他的领导地位。然而,这次的连任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印度教徒期望莫迪带来的不只是所谓的包容自由民主的印度,而是一个对印度教徒更加友好的国家。为了赢得选票,莫迪别无选择,于是在2019年成功连任后,他强势推出了公民身份法,剥夺了穆斯林获得印度公民身份的资格,引发了轩然大波的反对声音。

这场史无前例的大骚乱很快蔓延开来,北方的阿萨姆邦、梅加拉亚邦以及喀拉拉邦相继陷入动荡,首都新德里也经常爆发示威游行。2019年,莫迪登上了时代周刊杂志的封面,被冠以“分裂者”的头衔。根据2020年的印度犯罪报告,阿萨姆邦在2020年发生了829起骚乱,特里普邦发生了83起,曼尼普尔邦发生了60起,而特里普拉邦发生了17起。今年以来,冲突进一步升级,5月,曼尼普尔邦爆发了两大族群之间的冲突,造成数百人死亡。开头所描述的那场骚乱正是发生在哈里亚纳邦,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爆发了激烈的冲突,导致了5人死亡。

宗教主义滋生“右倾”,莫迪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更加令人担忧的是,宗教民族主义的滋生不仅仅导致了内部骚乱,还引发了狂热的对外扩张主义。自2016年以来,特别是在莫迪宣告土地改革失败后,印度开始出现右倾主义,展现出强烈的对外扩张欲望,几乎与所有邻国的关系都出现了恶化。

尽管骚乱不断,但莫迪的地位却变得越发稳固。然而,印度的经济发展却停滞不前,莫迪似乎已经忘记了当初的初衷,完全被印度教民族主义所束缚。他不得不继续向着民粹主义政府的可怕后果前进。例如,在国际外交中,为了展现印度的所谓大国地位,满足宗教民族主义滋生的傲慢,莫迪政府采取了毫无意义的强硬姿态,甚至全世界的面公开训斥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无能,这让印度成为了国际笑柄。

尽管莫迪政府自上台以来,推出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改革举措,旨在解决印度长期以来积累的复杂社会问题,如改善基础设施、推动“印度制造”以促进工业化进程、实施“数字印度”计划以提升信息化水平以及推行“清洁印度”运动以改善公共卫生环境等,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确实缓解了部分社会矛盾,并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成效。

然而,深入剖析可以发现,这些改革措施更多地是在表面层次上对问题进行了触及和调整,对于那些根植于印度社会深层结构的问题,诸如种姓制度的遗留问题、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土地改革滞后、就业压力巨大以及城乡发展极度不平衡等根本性难题,其改革力度和深度仍显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印度的社会经济发展难以实现持续、均衡和全面的成长。

莫迪政府的改革虽然彰显出积极进取的姿态,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面临重重阻力和挑战,改革的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之间存在着显著差距。这也意味着,即使在短期内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长远来看,如果不能从根源上破解制约印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那么这些改革可能仅能起到暂时止痛的作用,无法为印度带来质的飞跃和持久的进步。

因此,印度的未来发展方向依然充满变数,目前的改革成果并不稳固,甚至可能出现反复。莫迪政府在推动改革过程中所留下的种种经验和教训,无疑将为未来的印度执政者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启示。他们需要更加审慎地对待改革,不仅要关注短期政策的效果,更要着眼于长远,勇于直面并深入解决那些影响国家长远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从而真正引领印度走上稳定、繁荣的发展道路。

感谢看完这篇近6000字的文章,麻烦点个关注点赞支持一下,后续还会更新更多精彩的内容,谢谢各位帅哥美女!

12 阅读:1239

奋青姜子娅

简介:奋斗的青春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