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入关后,为适应新的统治需求,逐步完善了八旗与绿营的俸饷制度。八旗兵丁从职位上可分为前锋、护军、领催、马甲、匠役等,而在驻防地点上也划分为驻京和驻防两类。不同岗位、不同地点的佣兵其待遇也千差万别。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fa5ffac96b8f082937d45d7413d0fa0.jpg)
比如,顺治元年首次制定了八旗兵丁的俸饷制度,不过此后数次调整,直到康熙二十五年才趋于定制:前锋、护军、领催的月俸为4两,马甲和匠役3两,步甲则为1.5两。相较之下,外地驻防八旗的待遇则较为低下,例如盛京的前锋为3两,马甲仅为1.5至2两,步甲1两,匠役队1至3两;直隶的前锋3至4两,马甲2至3两,步甲1至2两,匠役1至2两。显然,同为八旗兵丁,驻防地点的不同直接决定了其收入的差异。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3a82baaae418f32efa91b7953f4508a.jpg)
由于清廷对驻防八旗的照顾,岁米上的补贴显得更加重要。在《钦定户部则例》中,岁米的支出规定也是根据不同品类分配。在北京的禁旅八旗,岁米的补贴如亲军、前锋、护军、领催、马甲和匠役领取22石2斗的米,而步甲和步军领催仅为10石6斗。而对于未设在京城的驻防八旗,岁米补贴则有所不同。例如,直隶的前锋、领催领取22至30石,马甲11至30石,步甲15石、匠役11至24石;江南的前锋、领催、马甲均为30石,步甲6石,匠役则为9石。这种补贴策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驻防八旗在月俸上的不足。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38d9c90881ba6e3582f568b8e7f8769.jpg)
在谈及绿营兵丁时,我们看到其待遇相对更为窘迫。顺治元年,政府规定各镇马兵的月饷为1.5两,战兵和守兵各1两,同时每月供应4斗米。尽管这一标准在顺治四年进行了调整,马兵月俸提高到了2两,这一时段的增加显然未能与日益增长的物价相提并论。因此,到顺治五年,绿营兵丁的月米补贴被减少至3斗。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059e498a0778407c85b88309d3097f1.jpg)
及至康熙时期,绿营兵丁的生活依然艰难,尽管朝廷承诺不再拖欠工资,但乾隆年间的财政依然紧张。国家面对庞大的军费支出,不得已,绿营兵丁的薪资不列涨幅,至乾隆末年,物价上涨至康熙时期的三四倍,直接导致绿营兵丁入不敷出。虽然有些经济落后或任务繁重的地区如浙江和福建,经济状态难以维持的绿营兵丁获得了较高的收入,但就整体而言,绿营兵丁的待遇远不及八旗。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823499e73cd52eacf1fee8a61bd630d.jpg)
从平均收入和生活质量来看,八旗兵丁,比绿营兵丁的生活相对较为宽裕。甚至在战场上,一个七品知县的俸禄也只与高等级八旗兵丁相当。
然而历史一再证明,单靠俸饷的优厚,难保战斗力的持久。八旗兵丁的战斗力虽然彪悍,但绿营兵丁若与八旗的待遇相等,也会取得同样的效果。而湘军和淮军作为太平天国起义时期的主力部队,他们的俸饷标准较高,也正因此,这两支部队发挥了更大的战斗力,为国家和百姓安全立下了汗马功劳。
综上所述,八旗和绿营俸饷的巨大差异,彰显了清代复杂的军政制度,也揭示了军费开支对国家的重要性。在漫长的清朝历史中,较高的士兵收入并非唯一决定战斗力的因素,但无疑是其中的重要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