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总统访巴背后:一场价值30亿美元的“抗以联盟”如何撬动中巴伊铁三角?
伊朗总统佩泽希奇扬8月2日踏上巴基斯坦土地时,他身后的专机装载着一份30亿美元合作清单,更承载着德黑兰在以色列军事打击后重构地缘格局的野心。
这场被外界称为“抵抗轴心外交”的访问,不仅重启了搁置十年的伊巴天然气管道项目,更释放出关键信号:中巴经济走廊即将迎来一位波斯湾新伙伴,而印度可能痛失恰巴哈尔港的战略支点。
从导弹对峙到经济联姻:伊巴为何突然“蜜月”?2024年1月还互相空袭边境的伊巴两国,如今在伊斯兰堡签署的协议厚达87页。
这种转变源于一场地缘政治地震,伊朗与以色列冲突期间,巴基斯坦议会罕见通过决议支持伊朗,而印度却公开站队以色列,甚至威胁“巴方若援伊将遭军事报复”。这种站队彻底打破了南亚战略平衡,迫使伊巴认清现实:远亲不如近邻。
更深层的算计藏在能源地图里。伊朗已将其境内段管道修至巴伊边境,巴方却因美国制裁拖延十年未动工。
如今随着中巴经济走廊进入第二阶段,瓜达尔港急需稳定能源供应,重启的伊巴管道可将天然气输送时间缩短至18个月,成本比液化天然气船运降低60%。佩泽希奇扬在伊斯兰堡直言:“这条管道将成为抵抗西方制裁的能源生命线”——这句话明显说给华盛顿听,更是说给北京看。
中巴经济走廊的“波斯变量”。伊朗对瓜达尔港的兴趣远超预期。佩泽希奇扬提出将恰巴哈尔港与瓜达尔港互联互通,形成“双港枢纽”。
这招直击印度软肋:印度投资5亿美元开发的恰巴哈尔港,原本是制衡瓜达尔港的棋子,如今德黑兰却考虑将部分业务转交中企运营。若成真,中国货物可从喀什经铁路直达瓜达尔,换船至恰巴哈尔后辐射中东,全程比绕道马六甲海峡节省12天,运输成本下降40%。
更值得玩味的是军事协同。伊巴联合声明特别提到“共享边境情报”,这针对的正是印度支持的俾路支分离武装。
今年5月俾路支省“独立”闹剧中,印度成为首个承认其主权的国家,而中巴伊三国随后在上合组织框架内启动反恐演习。这种安全—经济捆绑策略,正是中国“一带一路”最擅长的打法。
美国的制裁大棒为何这次不灵了?特朗普政府曾警告“参与伊巴管道企业将遭二级制裁”,但巴基斯坦这次却把项目拆解为数十个“微型工程”,每个合同额控制在5000万美元以下,完美规避美国《达马托法案》的监管阈值。
更绝的是,巴方要求用人民币结算管道建设款,伊朗则同意接受人民币购买天然气——美元霸权的裂缝正在扩大。
伊朗的底气来自中伊25年协议。根据协议,中国将投资4000亿元升级伊朗基础设施,作为回报,伊朗承诺向华供应低价原油。
这种“石油换基建”模式正在复制到巴基斯坦:伊斯兰堡用瓜达尔港自贸区税收抵扣中方贷款,中国则获得印度洋战略支点。三国形成的“能源—基建—安全”闭环,让美国制裁陷入“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窘境。
印度为何成为最大输家?新德里最近频繁向华盛顿告状,指控中巴伊“三国轴心”威胁印度洋航行自由。但现实很残酷:印度70%的石油进口经马六甲海峡,而中国通过瓜达尔—恰巴哈尔组合拳,正在构建一条避开印度洋咽喉的陆海通道。
更让莫迪政府跳脚的是,伊朗可能取消印度在恰巴哈尔港的优先运营权,这将使印度耗资5亿美元的“对抗一带一路”计划沦为笑谈。
军事层面的失衡更明显。印度海军拥有3艘航母,但巴基斯坦获得中国8艘元级潜艇,伊朗则部署了上千枚反舰导弹。这种非对称战力组合,使得印度航母编队不敢轻易进入波斯湾——毕竟2019年胡塞武装用廉价无人机重创沙特油田的教训犹在眼前。
未来三个月的关键观察点。8月底天津上合峰会将是下一个高潮。佩泽希奇扬与巴基斯坦总理沙赫巴兹·谢里夫已确认出席,届时中巴伊可能宣布成立“跨区域基础设施联盟”。若三国能敲定铁路标准统一、海关数据共享等细则,一条从中国喀什经伊朗直达欧洲的陆桥通道将实质性落地。
另一个悬念是美军撤离阿富汗后的真空。伊朗提议上合组织接管阿富汗安全事务,巴基斯坦则希望中企投资阿伊巴三国交界处的铜矿。这种“安全搭台、经济唱戏”的套路,正是中国最擅长的区域治理方案。
佩泽希奇扬离开伊斯兰堡时,机场悬挂着中巴伊三国国旗。这个细节或许揭示了21世纪地缘竞争的本质:当美国还在用航母和制裁维系霸权时,东方大国早已用铁路、管道和人民币编织新的权力网络。正如巴基斯坦议员在议会辩论中所说:“我们不需要选边站,因为历史正在选择我们”。
信息来源: 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将访问巴基斯坦 环球网2025-08-01 18:58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