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和女儿闲聊,女儿忽然委屈地小声嘟囔:“我感觉你们更爱弟弟。”这话让我心头一紧

瀚海说历史文化 2025-08-07 12:22:25

昨晚和女儿闲聊,女儿忽然委屈地小声嘟囔:“我感觉你们更爱弟弟。”这话让我心头一紧,立刻追问她怎么会这样想? 天地良心,我和先生从未有过重男轻女的念头。自打有了老二,我们反而更加用心地陪伴老大,尽力满足她的需求,唯恐她心里有落差。 没想到,孩子是这样解释的:“我不愿意写作业,你和爸爸就会教育我,有时候还批评我。可弟弟说不想去幼儿园,你们又抱又哄的。” 这回答让我一时语塞。我从未深想,只觉得姐姐九岁了,是个能讲道理解决问题的大孩子。而弟弟才上小班,道理未必明白,哭闹时安抚最有效。 然而,在孩子眼中,这竟成了区别对待的证明。养育二胎,平衡之道何其艰难! 但,无论家庭中有几个孩子,这个问题都值得深思。孩子再大,在父母面前也依然是个孩子。当情绪来袭,他们第一时间渴望的并非说教,而是父母的理解与全然接纳。 面对孩子的状况,家长本能地想着如何快速解决问题,让生活学习重回正轨。但有时,越是急着处理“事”,越可能忽略了“情”本身。 我们不妨试着换位思考:当你向伴侣抱怨工作烦闷,嚷嚷着“不想干了”,那宣泄的背后,并非真打算离职——心底深知职责终需履行。你真正需要的,是亲密之人的共情,是那份情绪价值的支撑。情绪被看见、被理解,郁结自然容易消散。 可若此时对方只顾讲道理、给建议,仿佛负面情绪本身就成了错误,成了“不正能量”的罪证,谁能不瞬间炸毛? 成年人都无法保证时刻阳光积极,何况孩子?若要求孩子永远快乐向上,不容许愤怒、沮丧等所谓“负面”情绪存在,这无异于一种情感剥夺——剥夺了他们体验完整情感光谱的权利,也剥夺了他们学习面对、处理与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 长期压制孩子的情绪表达,只会让他们变得麻木、谨小慎微,内心充满纠结。 唯有当父母能全然接纳孩子的各种感受,孩子才能真正确信:无论自己是什么状态,都拥有父母无条件的爱。同时,他们也能更好地接纳那个拥有不同情绪的自己,学会真正地爱自己。 这并非说父母不能提供建议。我们的经验与智慧,完全可以等到孩子的情绪风暴平息之后再分享。甚至,有时无需我们的指点,孩子是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人,自己也会逐渐完成调节——嘴上嚷着“不想写作业”,转念想到开学老师要检查,该做的功课,还是会默默提笔完成。 其实,无论孩子几岁,在父母眼中,他/她永远是那个需要被看见、被赋予一份独特偏爱的孩子。若不知如何是好,不妨少些言语,多些行动,用温暖的肢体语言,向孩子传递那份无声的支持。 二胎家庭

0 阅读:21
瀚海说历史文化

瀚海说历史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