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孩子捂着鼻子往门外退,嘟囔着房间里的老人味呛得人喘不过气。山东女子把 97 岁的婆婆往床头挪了挪,回头盯着儿子:“这是你爸的妈。当年你爸不养你,咱全家都得养他 97 岁老娘。”这话让孩子瞬间沉默了。 “妈,为啥要让奶奶住我房间啊,她身上有股味儿,难闻!” 孩子皱着眉头,满脸嫌弃地对妈妈说道。 妈妈听后,一脸严肃地回应:“这是你爸的妈,就算你爸不养你,咱们都得养他 97 岁的老娘!” 这话一出口,孩子瞬间沉默了,低下了头不再言语。 妈妈理解孩子不喜欢老人,毕竟婆婆年纪已经97岁高龄,生活已经无法自理, 女子自从把婆婆接回家中照顾,就非常上心,从不嫌麻烦,也没有嫌弃,因主卧床太高,怕老人摔倒,无奈将婆婆安置在孩子房间,自己则打地铺睡沙发。 老人年纪大了,有时糊涂得认不清人,还会尿床,所以气味是很难闻的,她可以理解孩子的嫌弃,但她作为妈妈要做的,是教会孩子何为孝顺。 婆婆虽然和她没有血缘关系,但婆婆是她孩子的奶奶,是她爱人的妈妈,将心比心,作为儿媳理应她守着这份连着血脉的情分去尽心照料,就像当年婆婆为这个家操劳半生那样。 女子每日凌晨就得起来给老人换尿布,白天要照顾老人吃喝、擦身换衣,下午推着老人晒太阳,晚上还得辅导孩子功课,生活忙碌又艰辛。 此事一经传播,网友们议论纷纷。有人为女子的孝顺点赞,在家庭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她扛起照顾老人的重担, 令人钦佩。也有人觉得孩子不懂事,嫌弃老人不该是晚辈应有的态度。 但也有人理解孩子,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对气味敏感,有这样的反应情有可原,只是需要家长正确引导。 在我看来,女子的做法值得称赞,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孝道,为孩子树立了榜样。 而孩子从一开始的嫌弃,到后来慢慢接受并学会帮忙照顾奶奶,这也是一种成长。 孩子从最初的嫌弃到后来帮忙拿水杯,正是这种 “说” 与 “做” 共同作用的结果 —— 比起空洞的 “要孝顺” 的说教,母亲弯腰照料老人的背影、面对生活重压时的坚韧,更能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理解 “责任” 二字的分量。 这种教育不是刻意的 “讲道理”,而是把家庭伦理藏在日常的一饮一食、一扶一掖里。当孩子看到母亲如何对待长辈,自然会在心里种下 “如何对待父母” 的种子,让父母的言行举止成为孩子最好的教育。
“家里已经供不起你上班了”
【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