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估计要难受了,中国有了自己的光刻机!全国首台国产商业电子束光刻机在杭州“出炉”,其精度比肩国际主流设备,标志着量子芯片研发从此有了“中国刻刀”。 半导体产业一直被全球视为技术争夺最激烈的领域,其中光刻机就是那个谁都想拥有的“核心利器”,过去,世界最顶级的光刻机一直牢牢掌握在荷兰ASML手里,而先进设备向中国出口更是被美国死死按住,中国想买都买不到。 谁都知道,如果没有顶尖的光刻机,芯片制造的天花板就很难突破,尤其是在高端计算、量子科技这些新赛道。 可压力越大,反弹往往也越猛,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浙江大学成果转化基地,一支研发团队憋出了一口气,他们打造的“羲之”电子束光刻机,已经开始接受应用测试。 这台设备不是用来量产普通芯片的流水线机器,而是一把专为前沿科研量身定制的“手术刀”。 它用高能电子束直接在晶圆上“画”电路,线宽细到8纳米,定位精度高达0.6纳米,关键是不需要昂贵的掩膜版。 研发芯片时,设计改来改去是常事,传统方法得重新做模板,费时又费钱,而“羲之”能像改文档一样直接调整,省下的时间和成本,简直是量子芯片研发的救星。 但这台机器的意义,远不只是技术参数上的突破,把“羲之”和ASML的EUV光刻机放在一起比,其实是两码事。 EUV就像高速印刷机,适合大批量生产消费级芯片,效率高得惊人,而“羲之”这样的电子束光刻设备,胜在精度和灵活,专为量子芯片这种需要反复试错的前沿领域而生。 它不是要跟ASML在量产赛道上硬碰硬,而是在量子计算这种未来技术的高地上,先抢下一块战略要地,这种非对称打法,避开了对手最强的领域,直击未来的命门。 美国的封锁,看似把中国堵在一堵墙外,但也无意中给中国圈出了一片“真空地带”,而“羲之”的诞生,就是这种极限压力下的产物。 与此同时,2024年第二季度,ASML的DUV设备卖到中国市场的份额占了他们近一半,这是一种“双轨”策略:一边买能买的设备,稳住现有市场;一边全力攻关核心技术,争取未来主动权。 “羲之”这把刻刀,带来的不只是单台设备的突破,它让中国的量子芯片研发有了更快的试错能力,像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的团队,已经用类似技术在碳化硅材料上搞出了量子光源。 这种成果,过去得靠进口设备,现在能在自家平台上搞定。 更重要的是,这台机器会带动一整条产业链的成长,从电子光学到精密控制,再到核心软件,国产化的每一步都在为未来铺路,一个完整的半导体设备生态,正在从这一个点开始,慢慢长成一片网。 在芯片领域,中国正在从一个“买家”,变成一个能制定规则的玩家,杭州的这步棋,表面上只是造出一台机器,实际上却是在为中国争取一个重新定义技术格局的机会。
印度发飙了越南发飙了越南总理要求力争在2027年前实现半导体芯片的自主设计
【15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