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暮朝朝,句句章章
这是第2015篇原创文章“半浦渡飘香,安逸又自在。”如果要给理想中的田园寻觅一处现实的场景,那应该就在半浦,日子很慢很长,生活闲趣又文艺。慢,似乎刻进了半浦的骨子里。回看半浦近年来的发展,它正在不急不躁地蜕变着,温柔而有力量地存在着,成为了不少人心中“最向往的地方”。一
半浦的“慢红”之路
半浦村的“慢红”,在其内在的“古韵”。
被誉为“南宋十四渡口”之一的半浦渡,古称“鹳浦古渡”。它与河姆渡、邵家渡,共同构成了彼时姚江流域的交通枢纽。半浦渡口东达上海,北接慈城,通江接海,客商在此上岸经营,舟楫往来,集市兴隆。半浦渡的辉煌,也推动了半浦村曾经的兴旺。有800年历史的半浦村是宁波市十大历史文化名村,村内曾出过50位进士,名门望族世代聚居,给半浦村留下了众多古宅,其中包括雕刻精美的清朝宅第中书第、素雅宽敞的民国学校半浦小学等共计24处区级文保单位,这个一面临江、三面围田,面积仅2.5平方公里的小村落,正是甬城“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一个典型注脚。近些年,半浦村搭上了建设美丽乡村的“东风”,将这些古建筑进行保护性改造,一条颇有特色的古村行摄线路正缓缓展开。半浦村的“慢红”,在于一次艺术的碰撞。
村里的地标是一座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二层独栋建筑,这里曾是村委会的办公大楼,现在是宁波首个村级美术馆——半浦美术馆。2019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北区美术家协会主席、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教授葛晓弘来半浦村寻觅创作灵感,一眼便瞧上了这座古建筑。次年,由葛晓弘主理的半浦美术馆正式开馆,每月一次以乡村生活为主题的公益性绘画展、摄影展,不仅给半浦村带来“艺术感”“国际范”,还让一批批艺术家和游客走进半浦、了解半浦、爱上半浦,为半浦村吸引来了第一波流量。半浦村的“慢红”,在于新旧对话的“反差感”。
半浦村的第二波流量,在于几家店铺在社交平台上的接力出圈。最先红的是古渡咖啡,这是一家开在半浦渡口的咖啡店。坐在古渡口江岸边,轻啜一口香醇的咖啡,感受历史沉淀和时光流转。凭借着这一氛围感的打造,古渡咖啡成功进入了大家的视野。紧接着是一家来自云南的半浦媳妇开的云南米线店,凭借不错的口碑也积累了一定的客流量。一时间,逛半浦村、吃云南米线、喝渡口咖啡,成为众多游客自发的打卡路线。二
半浦的“大野心”
别看半浦“走得慢”,其实“野心”可不小。小有名气的半浦村并没有将心思停留在网红效益的“一时之计”上,而是打出一套“组合拳”,通过一系列规划和设计,外修颜值,内炼气质,着力打造“硬核口碑”,绘出一张足够多彩的乡村地图,让诗意栖居在半浦“奔现”。单干到抱团,挖掘更多“乡愁”。
随着市场需求多元化,旅游行业格局经历了从传统观光游,到文化体验游、休闲度假游、研学知识游等多种业态“群雄逐鹿”的变化。半浦村也在积极做文章,把“单干”变为“团干”。最典型的当属半樸园,除了占地约2800平方米的旧校舍区域,半樸园还充分利用了村里约三百亩土地,开发了以劳动、成长为核心的36个体验项目,师生们每次前来都能体验不同的半浦风情。如今半樸园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承下来的耕读传家文化,成为学校的研学热门选择,也一跃成为省级教育实践基地。整合闲置资源,让乡村游更丰富。
要想让乡村游更丰富,只靠现有资源是不够的,还需要建设者整合资源,学会“排兵布阵”。由于半浦村的改造过程是建立在传统乡村的改造基础上的,因此很多原有景点不可避免是分散的。说到村里的闲置的土地、房子,半浦村党支部书记陈卡男如数家珍。为了盘活闲置资源,陈卡男多次上门走访,劝说村民将闲置房子出租给村委,村委则以“二房东”的名义对外招商引资,打造更多业态,而这些全新引进的业态,也成功将分散的景点资源串珠成链,形成连线、成片的乡村旅游路线。“这是双赢,村民有租金拿,我们的村子也更有看头。”陈卡男介绍道。乡村发展,关键在“人”。
乡村建设的很多问题,到最后都是“人”的问题,因为“人”是乡村旅游的主体和受益者。半浦村十分重视乡村人才的引入,设置有“文艺村长”、义务文保队以及企业家、退休村干部、非遗传承人组成的“轮值村主任”,充当半浦村的“智囊团”,为半浦的发展出谋划策。另外,半浦村也积极鼓励村民成为乡村建设的主角。村里的董味小吃店,是返乡村民史华萍带着已退休的妈妈共同开起来的,开业第一单便是村建设者们的工作餐。“最近村里多了很多工人来这里搞建设,他们的工作餐原本一直没着落,现在都是我们提供的。”史华萍还发现半浦村少了自己的手绘旅游图,便立马跟村里联系,包下了这个活,“这是我引以为傲的家乡,我想出一份力。”三
半浦的“慢”,向往的“淡”
回看半浦村的“网红之路”,俨然是一个重新被发现、被改造、被振兴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经济、生态、文化、生活等多个方面,历时近十年。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半浦村并不急于把自己打造成“泼天流量”的“网红村”,而是用更长的时间找到自己本身的价值,找到可以使村民受益、让乡村焕发新生的方式,用一种更慢的方式“自下而上”地生长。在半浦,有闲适自如的归园田居生活。
穿梭于青砖黑瓦的古建筑种,感受瓜果蔬食的日常琐事,于无尘清夜懒懒看一轮月。半浦的慢生活,让这里成为很多人的心灵之栖。这两年,越来越多的外乡人来到半浦,俞女士便是其中之一。早在半浦村还没有大力开发改造之时,俞女士便租下了这里的房子投资建设,打造了一家名叫“朴素”的民宿,过上了田园般的生活。俞女士说,她在此春耕秋种,煮水烹茶,时而迎接远方的朋友,时而给白云、飞鸟写诗,好不惬意。“这里不仅是别人的休憩旅馆,更是我的养老地。”在半浦,有自然升腾的浓郁烟火气。
对于生活在半浦的村民而言,半浦村不仅是变好看了、交通更便利了,更重要的是,除了纷至沓来的外地游客,许多去外面闯荡的原住民也开始回村居住。前些日子开业的浦溯农家菜,主要生意对象竟然不是来半浦旅游的游客,而是本村的村民。浦溯农家菜的老板之一老傅介绍,他们现在接到最多的单子就是为村民烧制家宴,“以前大家喜欢去城里聚餐,而现在大家喜欢回村里团圆。”在半浦,有年轻时尚的现代魅力。
过去的半浦,村民空余时间可以选择的文娱活动有限。而如今,以半浦美术馆为中心,随着公共文化广场的打造,以及咖啡馆、小吃店、书屋、剧院的投入使用,村民们的生活也多了新的选择。村民老符笑着说,“现在我们可以去的地方太多了,我们也经常去美术馆看看画展,去咖啡馆喝喝咖啡。11月初周信芳戏曲季我们这边也有活动,我们好多人都去凑热闹了。”半浦,它低调又丰富,有愿意与时间为伴的耐心,也有在潮流滚滚中坚定自我的定力,这些力量层层叠加,组成了“慢红”的半浦,也是众多游客喜爱它、愿意一去再去的原因。这个有着多面精彩,深入其中方知魅力何在的古村,正不疾不徐地走向它的明天。关注句章是座城,随时随地带你领市面▼文字/ 一支小夭鲸、旺仔小鼠
编辑/一支小夭鲸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