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是众所周知的新疆收复功臣,然而实际上,在战争时期,他一直在甘肃肃州坐镇指挥

趣史小研究 2025-08-22 15:58:28

左宗棠是众所周知的新疆收复功臣,然而实际上,在战争时期,他一直在甘肃肃州坐镇指挥,并未亲自涉足新疆。真正领兵前线,击败阿古柏和白彦虎的是刘锦棠,他是当时前线的总指挥,有“飞将军”之称。 聊刘锦棠之前,咱们必须先把左宗棠的功劳说清楚。左公的伟大,不在于亲临一线冲锋,而在于他那力排众议的战略眼光和无与伦比的后勤组织能力。 当时什么情况?大清国刚被英法联军揍完,太平天国又闹了十几年,国库比脸都干净。朝廷上那帮大官,分成了两派。一派以李鸿章为首,搞“海防”,意思是别管那鸟不拉屎的西域了,赶紧砸钱建海军,防着洋人从海上打过来。这听起来相当有道理。 但左宗棠不干,他坚持“塞防”,理由也极其硬核:“我朝定鼎燕都,京师根本,实在关陇。” 啥意思?就是说,咱首都北京的安危,跟西北这片地是连着的。新疆要是丢了,蒙古就不稳;蒙古不稳,京城就等于敞开了大门。而且,沙俄和英国当时正盯着新疆这块肥肉,我们再不要,就真成别人的了。 这场“海防塞防”之争,吵得天昏地地。最后是左宗棠的坚持,加上慈禧太后的拍板,才定下来:打! 可打仗得有钱啊。钱从哪来?左宗棠硬是凭着自己的信誉,从胡雪岩那里牵线,跟外国银行借了巨款。这笔钱,在当时就是天文数字。然后是粮草,几十万大军要吃饭,新疆那地方产粮又少。左宗棠就搞了个绝的,让大军“缓进急战”,什么意思?就是部队先不急着开进,在甘肃、宁夏这些地方先停下来,自己开荒种地,等粮食攒够了,再一口气打过去。 大脑再厉害,也需要一双铁拳才能把敌人打趴下。刘锦棠,就是左宗棠手中最硬的那只拳头。 刘锦棠是湖南湘乡人,标准的湘军悍将,跟着左宗棠从南打到北,是左帅最信任的猛将。他这个人,打仗就一个字:快。快到什么程度?敌人往往是听见风声,还没反应过来,他的部队就已经冲到脸上了。 1876年,准备了多年的大军终于出发了。刘锦棠被任命为前敌总指挥,带着主力部队,浩浩荡荡杀向北疆。第一战,目标就是古牧地,也就是今天的乌鲁木齐。 这一仗打得那叫一个漂亮。阿古柏手下的守将,自以为城防坚固,还在城里做着美梦。刘锦棠的部队顶着风雪,长途奔袭,一夜之间就出现在城下。大炮一响,湘军搭着云梯就往上冲。敌人彻底被打懵了,很快就全线崩溃。拿下乌鲁木齐,等于把北疆的大门给踹开了,整个战局一下就活了。 这一战,让“飞将军”的名号彻底打响。 北疆搞定后,真正的硬仗来了——南疆。 南疆是阿古柏的老巢,人口密集,城池坚固,而且有沙漠天险隔着。当时很多人都觉得,这仗没个三五年打不完。 但刘锦棠不这么想。他利用冬季敌人以为会休战的麻痹心理,再次上演了一场“冬季闪击战”。他的部队冒着严寒,穿越几百里寸草不生的沙漠,奇兵天降,直扑达坂城。守城的敌军根本没想到清军会从沙漠里钻出来,没怎么抵抗就投降了。 达坂城一丢,南疆的门户洞开。 阿古柏的老巢喀什、和田,一下子就暴露在了清军面前。阿古柏本人在绝望中服毒自杀,他建立的那个所谓的“汗国”土崩瓦解。 但战斗还没完。阿古柏的大儿子和悍将白彦虎,还在负隅顽抗。刘锦棠根本不给他们喘息的机会,一路猛追。从喀什追到和田,几千里的距离,穷追不舍。白彦虎带着残部,最后狼狈地逃进了沙俄境内。 至此,除了被沙俄占着的伊犁,整个新疆,从南到北,全部收复。从1876年出兵,到1878年初取得决定性胜利,前后不到两年时间。 这种速度,在世界近代战争史上都是个奇迹。而创造这个奇迹的,正是“飞将军”刘锦棠。 左宗棠在肃州的大帐里,接到前线的捷报,也是激动得老泪纵横,连连称赞:“锦棠之功,实为千古奇功!” 战争一结束,左宗棠就立刻上书朝廷,请求在新疆建省。这在当时又是一个创举。以前新疆是军府制,管得松。建省,就意味着要把它当成和内地一样的行政区来管理,派流官,设郡县,一体纳税。 谁来当第一任新疆巡抚?毫无疑问,刘锦棠。 从“飞将军”到封疆大吏,刘锦棠迅速转换了角色。他干了几件大事,影响至今: 第一,稳定社会。他大力安抚在战乱中受苦的百姓,严惩军队的扰民行为,让大家能尽快恢复生产。 第二,发展农业。他兴修水利,鼓励内地汉民去新疆屯垦,还从内地引进先进的农具和种子。我们今天说到新疆的棉花、哈密瓜,都和那个时候打下的农业基础有关。 第三,加强边防。他在边境线上修筑炮台,建立军政哨所,巩固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 他真正在做的,是把这片用血换回来的土地,牢牢地、永久地融入到中华版图之中。他不是打下来就走的征服者,而是建设者。

0 阅读:526

评论列表

风清月明66885

风清月明66885

3
2025-08-22 20:51

[赞][赞][赞]

又见桃花

又见桃花

1
2025-08-23 02:06

左公千古,锦堂公威武!

猜你喜欢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