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孩子是普通感冒还是肺炎?家长学看血常规是个伪命题

荣荣妈养儿记 2023-02-18 15:01:59

道理都懂,实际操作过程中,也是有难度的,毕竟都是自己的骨肉,看着他咳咳咳,内心难免不淡定。

特别是,很多家长都会担心,万一是肺炎呢?自己在家观察不准,再耽误了治疗怎么办?

这个心态,荣妈以前也有来着,后来护理感冒的次数多了,也算是有点小心得。个人分享,不是专业医师建议,仅供参考哈~

我们说发烧咳嗽时都应该先在家观察,有了一定指征再去医院,医生也能更好地判断病情。

但是观察都观察些啥呢?要观察多久呢?有什么依据来判断是该让孩子继续在家里休养还是直接奔医院呢?

虽说普通感冒占据了孩子大多数生病的名额,但是万一呢,万一是肺炎呢?万一是合并细菌感染呢?

今天我们来说一说如何判断孩子是普通感冒,还是细菌感染。

上一篇我们提到, 急性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类型就是普通感冒)是引起儿童咳嗽最常见的原因,研究显示,6岁以下的儿童平均每年得上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次数有6~8次之多。

换句话说 ,如果孩子出现发烧咳嗽流鼻涕的症状,我们最先应该考虑的就是普通感冒。

普通感冒基本都是病毒感染造成的,其中臂病毒最常见,概率大约有30%-50%,其次是冠状病毒,在10%·15%之间,此外还有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和肠道病毒等。

但不管是以上哪种,它都是自限性的,一般不必吃抗生素(抗生素治细菌,对病毒没有用),自己就会痊愈。目前对于感冒没有特效药,市面上所有的感冒药只是为了缓解症状用的,是药三分毒,如果孩子不是很难受,就不需要用药。

当然,如果症状严重的话,也可以对症治疗,比如发烧超过39度,可以给一些退烧药(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鼻塞的话可以往鼻腔滴生理盐水然后按揉鼻翼,或者是洗鼻等等。

这里说句题外话,对于幼儿,不建议用复方感冒药,比如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它里面本来就有退烧的成分,家长不知道的情况下再用退烧药,很容易过量。

通常感冒的病程在一周左右,一周之后症状就会有好转。当然,咳嗽的话可能会持续半个月乃至一个月。

不过呢,凡是都有万一,并不是娃的每一次感冒都能自愈,随着也有可能随着病程的进展,少部分体质弱的孩子在病程中还可能被细菌感染。

这种继发性的细菌感染,会引起中耳炎、鼻窦炎、扁桃体咽炎、气管炎、肺炎等等,这个状况就是我们比较担心的了。

当孩子有细菌感染的并发症出现时,他就已经不是单纯的感冒了,这就需要我们去医院让医生来诊断,如果真的是继发或合并的细菌、支原体感染,就需要遵医嘱进行抗生素治疗了。

这个机理明白了之后,我们再来说一说普通感冒跟继发或合并细菌感染的区别:

对于普通家长来说,我认为判断要不要去医院的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孩子的精神状态,而不是发烧热度。

普通的病毒感染,体温也可能很高,但是退热之后,孩子该玩玩,该皮皮,精神状态会很好。

但如果是细菌感染,孩子的体温忽高忽低是一方面,即使是退热以后,精神状态也依旧不好,有时还有寒战和手脚冰凉。

这是我自己最惯常的判断病情的依据,不需要什么专业的知识,认真观察孩子的状态,很好判断。

再有就是看痰和鼻涕,病毒感染的痰少而稀薄,没有颜色,鼻涕也一样,多数是清鼻。

细菌感染的痰多,浓稠,有色,鼻涕是浓鼻,也可能不流鼻涕。

以上这些,基本上就是作为普通家长最直观的判断依据,但是屡试不爽。

当然,有经验的家长或者是家有医务人员的家庭,还可以看看孩子的扁桃体,病毒感染时,扁桃体充血时表面光滑、颜色鲜艳,有疱疹或滤泡。

细菌感染时充血表面不平整,颜色暗淡有脓点。

当然,还有一个被认为是更准确的判断,那就是血常规,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查个血”、“血象”。

学会看懂血常规被认为是现代妈妈的必备技能,但我们真的能看懂血常规吗?

网络上有很多教学贴,什么一文教你读懂血常规啥啥的,通常都会提到三个重要指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英文是:WBC、NEUT、LYM。

多数人都知道,白细胞不高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或百分比增高,是病毒感染。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或百分比增高,是细菌感染。

可现实当中,真的能有用吗?

首先我们先说说这三个数值都是啥吧,很多人都只知道上面的结论,对于为什么会是这样其实一点不清楚。

白细胞是个总称,它的底下有好些个分类的,这其中比较有存在感的就是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了。

中性粒细胞是对付细菌的,它高,多半细菌感染。淋巴细胞是对付病毒的,它高,多半病毒感染。

当人体遭受细菌感染时,白细胞会通过变形运动渗出到细菌感染的部位。

这里有一个显微镜下白细胞吞噬细菌们的动图,大家可以看一下,有种贪吃蛇的既视感。

白细胞通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细菌入侵的部位,并且通过吞噬能力将病菌进行包围吞噬,还可以杀伤或者是降解病原体以及组织碎片。

此外,它还能分泌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多种细胞因子参与炎症的调控。

所以当细菌感染时,为了跟细菌战斗,白细胞会增高,这是机体正常的防御反应。

白细胞在血管中分为循环池和边缘池,化验时检测的是循环池中的白细胞,当病毒感染时,在病毒分泌介素的作用下,贴壁的白细胞(边缘池粒细胞)就会增多,循环池就会减少。

因此病毒感染时,就会显示白细胞下降,淋巴细胞上升。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可一旦应用于实际,你就会发现它似乎不怎么好用。比如这张化验单,绝对会让普通人一脸懵逼。

白细胞计数提示减低,按照我们的理论要看淋巴细胞,要是淋巴细胞高,证明是病毒感染,可淋巴细胞也显示是减少的(黄线所示),很尴尬,知识显然不够用。

事实上,这张单子显示的是细菌和病毒混合感染,我们可以看到中性粒细胞比率上升(红线所示)。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越低,说明病毒感染的程度就越严重。

所以你看,我等普通人,只知道一点皮毛其实跟什么也不知道没差,血常规上那么多数值,排列组合的情况有多少,怎么可能只看两三个就能确定病因呢?

这里面就有个关于血常规的误区需要家长知道。

血常规是传统的判断病毒细菌感染的筛查工具之一,但不是必须的,同时也不绝对。

举个例子,白细胞计数降低,也可能是严重的细菌感染。

比如流感,在最初天数内的白细胞计数大多会减少,中心粒细胞也会明显减少,在并发肺炎时,数值还会进一步下降。

事实上,血常规并不是感冒、发烧的常规性化验,也不是专门用来区分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的,不同细胞数值异常可能提示着更多的信息,比如肿瘤、中毒、白血病等等,这才是它的临床意义。

换句话说,并不是感冒发烧就必须要查血,即便是查了也不一定就能判定什么,指标需要结合症状来判断。

尤其是在疾病早期,血常规的异常往往晚于症状的出现,很多医生都不建议发热12小时内来医院看病,因为往往血常规的指标也不足以拿来预测感染。

所以,读懂血常规不是家长要做的事情,而且也不是家长能够做到的,不然医生医学院里学那么些年、医院里实习那么些年是为什么呢?

家长看血常规在我看来本就是个伪命题。

你都去医院里做了血常规了,还需要自己去判断病情吗?诊断和用药交给更专业的医生不好吗?

而对于家长来说,我们要做好的事情就是判断需不需带孩子去医院,到了医院交给医生,遵医嘱便是。

如果你问我什么时候该去医院,我自己的标准只有一个——孩子的精神状态。虽然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是理智在跟关心则乱对峙的时候,往往都很难胜出。

它需要我们有一个强心脏,也需要去学习一些简单的疾病知识和护理经验,我们不能讳疾忌医,但同时也不用过度医疗折腾孩子,这是这篇文章的意义所在。

希望我们的孩子在盛世之下,疫情之下都能平安喜乐!

0 阅读:6

荣荣妈养儿记

简介:每日更新最新最热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