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有句话是这样说的: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对于女性而言,50岁,本应是沉淀后的豁达与自洽,但许多人却困在了一种执念中,把家庭变成了令人痛苦的“辩论场”。
一个女人最大的悲哀,就在于总是想做家里最正确的那个人。

对丈夫:与其改造,不如做一个“观察者”
一位心理咨询师曾在来访者中,遇见这样一位妻子。
她会给丈夫制定各种改造要求。
比如:
让丈夫去考各种职业资格证,以便更赚钱;
把家里的网络断掉,以便让丈夫更顾家;
把周末时间都腾出来,以便丈夫陪自己逛街;
……
打着想让婚姻更幸福的名义,妻子不厌其烦地提出各种无理要求。
长时间下来,丈夫终于忍无可忍,与妻子分居而过。
可怜的妻子还很委屈:
“我这都是为了他好啊!”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戴建业说得好:
“两人世界里,你可以对自己‘高标准’,但不可对伴侣‘严要求’。”婚姻的本质,不是总做正确的人,而是要做合适的人。
你可以把幸福放在自己手中,但不能指望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改变。
否则,就是一场自我毁灭。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读来令人印象深刻:
在一个冬天,北风试图用狂风迫使路人脱下外套,结果失败;
而太阳则以温暖融化冰雪,路人纷纷自愿脱衣。
这就叫做:物极必反。
强行改变一个人,只会引发争吵与不甘,从而导致对方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
只有用观察者的视角,去理解和接纳,才能让彼此在婚姻中舒展。
就像林语堂与廖翠凤。
从小在精英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廖翠凤,对形象及礼仪十分看重,每次都要精心打扮才能出门。
可林语堂却截然相反:西装、领带、皮鞋……对他来说都是累赘。
虽然生活习性上天差地别,但夫妻二人的幸福却丝毫不受影响。
因为他们懂得互相接纳彼此的不同,也从来不要求对方为自己改变。
周国平说:
“好的婚姻,都拥有必要的张力,这种爱牢固,但不板结;缠绵,但不黏滞。”朝夕相处的夫妻,定然会有斑点瑕疵。
能与彼此的合不来融洽共处,才是家庭幸福的关键。
好的婚姻不是改造对方,而是共同雕刻彼此的生命。
学会放养你的另一半,在一张一弛之间,自会滋养爱的火花。


对孩子:与其规划,不如做一个“守门人”
俗话说: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母总是习惯将希望寄托于子女,不断增长期待。
然而,孩子的成长从来都没有模具,他们有自己的灵魂轨迹。
林徽因将自己的一生都投在了建筑的研究上,也给儿女们安排了这条路。
孩子小的时候,她就会带着他们四处参观古建筑,手把手教他们学习相关知识,还给孩子定下了清华建筑系的目标。
很快,高考来临,儿子梁从诫却以2分之差落榜。
林徽因不愿相信,特地跑去学校复核成绩。
这时她发现儿子在一张试卷上偷偷写下了一句话:
“我不喜欢建筑,我热爱历史。”一向有主张的林徽因,终于意识到,自己的规划并不是孩子们的理想。
于是,她放弃强迫,主动支持儿子选修历史。
正因如此,梁从诫才得以成为历史文化学者,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大放光彩。
心理学家李雪说:
“父母控制欲的手伸向哪里,孩子一生都将在哪里体会到痛苦。”身为母亲,最大的忌讳就是一手包办儿女的生活。
你的越俎代庖、过度干涉,只会成为囚笼,困住自己,伤害了孩子,两败俱伤。
学会摆正心态,降低期待,别把孩子当做谁的附属品。
作家老舍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老舍从不过问三个儿女的成绩,更不会强求孩子们子承父业。
做决定前,他总会提前询问孩子们的想法。
这份克制与尊重,让他的三个儿女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长女舒济在文学编辑领域默默耕耘;
次子舒乙在文学研究与文化交流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幼子舒雨则在教育领域奉献了一生,用耐心和爱心培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因为老舍的放手,孩子们都得以在各自的领域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正如胡适给儿子的信中写道:
“你是自由的,我是爱你的,但我绝不会以爱之名,去掌控你的人生。”身为人母,只管做好守门人。
不替孩子决定方向,但永远在背后为他托底。
因为,最好的家庭教育,是静待花开;家的温度,才是孩子的高度。
有书VIP会员,降价了!超3000本高分好书免费听
超10000本原版电子书免费读
总价值上万的拳头级精品课免费学
599元的“四大名著”有声书永久免费
原价38元/月,现仅需8元/月开通连续续费月卡享受368元年卡10项特权扫描下方二维码,立即订阅
对父母:与其纠错,不如做一个“翻译官”
《平凡的世界》中说:
“所谓成熟,就是理解父母的局限,并接纳他们的不完美。”每个人,都会因为身处的时代背景与环境,而产生截然不同的行为模式。
父母也是如此。
在漫长的岁月里,父母早已有了自己的生活习惯。
当你不理解时,先不要急着反驳,试着站在翻译官的角度去思考。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杜素娟曾讲过这样一段经历:
她觉得父母思想老旧,说出的话自己很难认同,于是常常变着法地劝父母按照自己的观点来生活。
可是,每次她提出如何让父母改变时,就会得到父母的怒斥,直至无法沟通。
随后双方就会在很长的时间里互不理睬。
久而久之,她和父母的关系便降到了冰点。
这以后,杜素娟为了主动打破僵局,试着去改变自己的行为。
父母说什么,她不再句句反驳,而是认真倾听。
渐渐她发现,当没有了争辩,父母也愿意和自己聊天了,家的氛围也越发融洽。
我们愿意设身处地去理解父母,就不会因为时代的鸿沟而拉远心的距离。
麻省理工学院通过脑成像研究发现:
年轻一代的前额叶皮层(理性决策区)更发达,偏好逻辑分析;
年长一代的杏仁核(情感记忆区)更活跃,依赖经验判断。
这个就叫做“代际认知差异”。
所谓的“代沟”,不过是大脑运作模式的差异,而不是对错之分。
所以,永远别和父母较劲。
《论语》中有句话叫: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当你把责怪的眼光从父母转移到自己身上,就不会总有痛苦的怨言。
现在起,把好脾气留给父母,用适可而止的闭嘴来化解矛盾,让家人之间开出温馨的花。
▽
作家杨绛晚年寓居上海,与丈夫钱钟书、女儿钱瑗共享“我们仨”的时光。
她在书中写道: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这其实,就是对“家庭幸福”最朴素的诠释:不必争对错,只需守初心。
70后的女性,上有父母,下有儿女,身旁守着伴侣。
顶着人生的种种角色,我们不必总用“正确”绑架自己,也无需拿着“完美”苛责他人。
当我们学会:
对丈夫,放下改造欲,接纳共生;
对孩子,卸下控制欲,守护自由;
对父母,改变纠错欲,跨越鸿沟。
这时,你就会发现:家庭从不是辩论场,而是让我们学会爱与被爱的修行道场。
放下执念,拥抱理解,我们终将在家庭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点个在看,与万千70后女性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