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德国上千吨稀土,却收到德方对华毁约的坏消息,还想不影响默茨访华。 就在中国向德国特批1116吨稀土出口、释放合作善意的当口,德国政界却突然传来一记“冷箭”。 以“国家安全”为由,德国政府叫停汉堡港中资扩建项目,并在风电领域单方面撕毁与中企的合作协议,将订单转交西门子。 一个是全球最大稀土出口国,一个是严重依赖稀土的工业强国,合作本该互利共赢,如今却因政治算计走向对立。 更讽刺的是,默茨政府一边毁约打压中企,一边仍计划访华寻求稀土供应稳定——这场外交博弈,暴露出德国对华政策的深层战略悖论。 德国93%的稀土进口来自中国,这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贸易数据,而是德国制造业的命门。 每辆新能源汽车平均需要4.5公斤稀土磁体,风电设备、氢能电解器、导弹陀螺仪等关键组件同样无法脱离稀土。德国工业联合会早在去年就坦言:“一旦稀土断供,德国绿色转型将停摆。” 就在7月,中国在收紧稀土出口管制的大背景下,仍对德方特批1116吨稀土出口,占当月总量的五分之一,文件中明确标注“不得军事转用”。 这一安排恰逢默茨访华准备阶段,释放了合作善意,也体现中国在复杂国际局势下仍维持理性和克制。然而好意换来的却是毁约和背刺。 德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叫停中资参与汉堡港扩建计划。汉堡港每天停靠上百艘国际货轮,唯独中资被指“威胁安全”,这种双标显然不是出于实际安全考量,而是政治操弄的结果。 美驻德大使公开称中资参股“如同特洛伊木马”,德国政府随即表态叫停项目,显然是“一纸令下”的代价外交。 不仅如此,德国还在风电领域将本已落实的中企订单转交西门子,理由是“担心远程控制风险”。 然而欧盟商会指出,相关技术核心数据本就由欧洲平台控制,中方无法远程干预,所谓“风险”实为借口。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西门子早年曾公开表示“中国订单救了我们”,如今却反手切割中国合作伙伴,倒像是“吃饱了饭砸锅”。德国政商界对此并非铁板一块。 30家德企联名抗议政府决策,警告这将导致德国2030年风电目标落空,并造成至少270亿欧元的直接经济损失。 大众、巴斯夫等刚签下的稀土长期供应合约,也面临“附加审查”风险,企业高管私下抱怨“政策摇摆比汇率波动还难预测”。 默茨政府试图走一条“两头讨好”的路线:经济上依赖中国,安全上靠拢美国。然而现实早已证明,稀土不是说断就能断的资源。比如关键的镝元素,目前全球稳定供应几乎只能依赖中国江西赣州。 美国虽声称要“稀土独立”,实际却在过去一年中增加了9.7%的中国军用稀土进口。说白了,美国自己都没能力脱钩,却要求盟友带头“去风险”,这不是战略合作,是战略收割。 更令人不安的是,有德企曾通过第三国转口,将中国稀土制品偷偷卖给美国军工企业,包括洛克希德马丁等敏感单位。 此举已被中方通过区块链溯源系统识别,并启动出口附加审查,精准堵住漏洞。德国这场“毁约”行为,或许正是压垮中德稀土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 默茨仍坚持8月底访华,试图“边敲打、边合作”,但外交不是餐厅点菜。中方已推迟部分会谈安排,德国驻华使馆急忙斡旋,甚至传出默茨已密令经济部长“确保稀土按约发货”。 德国媒体讽刺道:“又打又哄,暴露出战略上的幼稚。”中方的底线其实很清晰:合作可以,但不能一边吃饭一边砸锅。澳大利亚曾因跟风反华而被中止煤炭进口,最终不得不“求和”恢复贸易。 德国若想稳住中德经贸关系,必须拿出实质性的诚意,而不是口头上的“期待合作”。德国的出路,不在于对华强硬,而在于欧盟内部推动务实对华政策。 法国、西班牙等国家近年来在中欧经贸上表现出更多理性,德国若继续配合美国空谈“去风险”,终将为自身产业链断裂付出代价——据测算,一旦稀土失去中国供应。 德国制造业的替代成本将增加38%。稀土之争,其实照出了德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角色焦虑。 一方面深度依赖中国资源和市场,另一方面却在地缘政治上向美国靠拢,结果就是两头不讨好,战略迷失。 默茨如果还幻想“靠嘴谈”稳定稀土供应,却不肯兑现合作承诺,最终只能落得“往饮水井里吐痰”的结局。 这场围绕稀土展开的博弈,不只是资源之争,更是信任之战。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都是彼此产业链上的一环。 德国若真想在未来保有制造业优势,最该反思的,恐怕不是中国的“强硬”,而是自己在战略选择上的反复与短视。
难怪德国人一盘散沙!
【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