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觉得,朱元璋设计的政治制度,从客观上却是比汉唐宋良性发展的时候要差,但同时,他也修补了汉唐宋衰落时期,所出现的制度漏洞。后来和其他朝代一样,明朝出现的一些问题,也都是后代子孙不长进造成的。下面我们从几个著名的政策来谈一下。
分封制是中国封建制度的一个核心制度,在周朝时是一种普遍现象。其弊端,就是分封的诸侯可能做大,影响到天子的权威。到了汉朝、晋朝的时候,这种分封制开始演变成统治家族内部的权力斗争,比如说七王之乱和八王之乱。此后的隋唐宋元四朝,都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所以都废除分封制,改用秦朝的郡县制。但是,地方统治的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愈演愈烈!唐朝的藩镇割据,已经形成了独立的诸侯国;宋朝为了地方的稳定,设置了大量的冗官,打碎了国防的剂量,让整个国家羸弱不堪;元朝的行省制度,也形成了实际上的诸侯国,最后形成了“政令不出大都”的状况。
从以上的种种就能看到,不管是分封制还是郡县制,还是元朝的行省制,都无法解决地方的稳定问题。这里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当时科技造成的统治力短缺,而这一点恰恰是无法解决的!所以朱元璋重新启用了分封制,并且改造了分封制。这样做,虽然无法彻底杜绝其短处,但至少可以保证,不管是藩王如何争斗,最后都是朱家人坐天下。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朱元璋的分封制,也算是无可厚非。更何况,后来朱棣再次对分封制进行了改动,实际上等于将其废掉了。所以这个制度到底是好是坏,确实无法说清楚。
第二种:废除宰相宰相制度由来已久,在明朝之前,基本每一个王朝都有宰相制度。宰相,其实是皇帝治权的具体体现。在国家的行政体系中,皇帝有着任用和罢黜宰相的权力,而宰相则是具体行使国家权力的人。可以说,宰相几乎有和皇帝同样的权力。双方是一种互相制衡的关系,既相互依存,又有矛盾。所以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权相”,“奸相”,上可架空皇帝,下可压制百官百姓。
明朝也曾经出现过宰相,建国初期,李善长和胡惟庸都先后担任过宰相。但是他们在面对朱元璋这样的强势君主时,居然还想架空皇帝,自己做大。由此可见,宰相制度发展到明朝,已经是弊端丛生了。朱元璋将其废除,由皇帝亲自把持朝政,看着确实是有些过于集权了,但是这也是保证一个稳定的家天下所必须要付出的代价。所以废除宰相制度,也不能说就是倒退。更何况随着内阁的出现,宰相实际上还在,就是换了个名字而已。
第三种:宦官制度说起宦官祸国殃民,最酷烈的是三个朝代:秦朝、东汉、唐朝。秦朝和唐朝的皇帝,是敢于直接杀皇帝的。而东汉的,则是通过控制皇帝来谋取私利。其实,宦官之祸并不是因为制度引起来的,而是因为皇帝为了对抗大臣,必须要引进的一支和自己亲近的力量。严格说,宦官和后宫干政、外戚干政属于一种形式。只不过,由于宦官是刑余之人,所以更让人看不起罢了。
明朝的宦官之祸,其实一直在皇帝的控制范围呢。不管是前期的王振,中期的刘瑾还是后期的魏忠贤,只要皇帝不再给他们撑腰,灭亡是分分钟的事儿。由此可见,所谓的宦官之祸,是皇帝自己通过宦官,在干一些自己想干的事儿。宦官,只不过是一个舆论的挡箭牌。
况且,明朝即使宦官真的可恶,这个责任也不应该由朱元璋来负。朱元璋在明朝建立之初,就已经在宫门前立下铁牌,上面明确告诉子孙不能重用宦官。而且对于宦官,朱元璋是严防死守的。为了怕宦官有能力干政,朱元璋除了不许宦官干政,还不许宦官读书识字。这样即使后来宦官有可能做大,也没能力作恶。但是,他的儿子朱棣为了靖难,开始重用宦官;他的重孙子朱瞻基,又开始允许宦官读书识字。如果明朝的宦官是一种祸患的话,这才是根源。
一种制度,其实是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的。如果适应于当时的社会现实,那就是好的,否则就是不好的。很多人都觉得唐、宋的制度好,但是仅仅实行了一百多年后,唐宋就分别产生了藩镇割据和剧烈的外患。这两个朝代的存续时间,也并不比明朝来的长多少!而且明朝所发展起来的科技,也并不比唐宋来的差!由此可见,在他们各自的时代,各自的制度都是相适应的,最后的结果就是殊途同归。朱元璋未必错,唐宗宋祖也未必就对,他们只是适合了当时的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