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转载自网络
在这里生活快两年了,日子过得一如既往的闲适,那一本笔记本里的书单已经看了有三分之二,买回来的驱蚊花露水早已经用完,现在瓶子已经被用来每天给窗台上那几个不知名小草盆栽的浇水喷壶。已经习惯了那四季都猖獗的蚊子,早上和闹钟一样准时的“鸟鸣、鸡啼、犬吠的自然闹钟”,当然最习惯的事,就是偶尔到隔壁林伯家蹭吃的。
林伯是这个村里土生土长的原住民,所以会很多这里的小食。各种米、面的糕点,味道是其他地方所无法复制的。我最喜欢的就是去年那用六月的早稻做出来的米果,一张张像压扁葫芦的果子叠在一起,一小垒一小垒的放置,看着印着梅花花纹的头尾,闻着刚做出来的时候带着浓浓的米香感觉可以吃下很多。因为经过人工反复捶打,刚出锅便带着强劲的韧性,细咬带着微甜。等到果子凉透,韧性变成了坚硬,牙齿根本咬不动,通常只能用水浸泡后,刀切成片,加上包菜、肉类、蘑菇等各类其他食材炒制或是水煮。米果虽然在村子外面的集市上能够买到,但是这里的人更愿意自己做,不仅是因为自家做的更好吃(个人经过比较发现米香和韧性自己家做的更优),还因为这里每家都自己种稻谷,每家米的味道都是不一样的,原料不一样,米果的味道便是每一户都各有不同。
这里每户除了米果,还有米糕、发糕、千层糕……,基本都是自家自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在这里表现的淋漓尽致。当然,在这的时间也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了解。这些糕点并不是常备着,因为米是一日三餐的主食和各家的生活主要收入。因此多数是在传统节日上才能出现。祭祀的桌子上摆着大盘小盘的瓜果、糕点,偶尔插着一些田间的小花,六小杯子的茶水,带着浓郁的“地方特色”。等到祭祀结束,让家里人随食,据说能给家人添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