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80后女孩自述:通过高考进入985院校改变命运,一生感念高考

遇见小野 2020-07-06 18:16:39
1.

我出生于山东农村,85后,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靠力气和汗水吃饭,日子依然过得很拮据。

我五六岁的时候,家里有一只鸡,每天下蛋,但是父母没办法给我和姐姐炒一个香喷喷的鸡蛋吃,因为要等着攒够十几个二十个的时候拿到集市上去卖了换油盐和其他紧急花销。

那时候,农民的负担很重,不仅要有大量的公粮要交,还有“三提五统”等数目繁多的费用要交给村里、镇上,秋冬季节还要被征调去修路、建学校、修整堤坝等。

我一个大学学长在上大学之前基本没怎么吃过白面馒头,因为麦子都被交了公粮了,只能吃煎饼。

老家重男轻女观念很严重,我们家只有两个女孩,这种家庭叫做“绝户”,是被人看不起的,邻居们欺负嘲讽,父母总是吃亏。幸运的是,父母竭尽所能把这些挡在外面,我感受到的并不多。直到成年之后,才明白父母承受了多大的世俗偏见压力。

我父母在我和姐姐很小的时候就教育我们,唯有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才能离开农村,摆脱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

2.

读高中的时候,我已经能体会到生活的不易和人生的残酷了,我知道,如果我考不上大学,基本就是女承父业,种地或者打工出苦力。这两种生活,我都做过深有体会。

种地就不提了,一斤麦子1块钱,一亩地怎么也收不了1000斤。我们镇上很多屠宰业工厂,像我这样的学生娃都被分配去给鸡鸭拔毛,夜里4点起床上工,用镊子把鸭子身上每一根细毛拔干净,可能需要拔几百下,但是鸭子的皮绝对不能破,破了一点点就半天白干了,验收完毕后一只鸭可以给2毛4。手长期泡在水里,都溃烂了。人们为了抢好拔毛的鸭子,整天吵架干仗。拔毛车间的气味,刚进去的人想呕吐。时间长了,人身上都沾着这种气味,怎么洗也没用。

就是这样的工作,还都抢着干。

入大学前的打工经历给我的一个后遗症就是,进入大学后,我每次花钱都要计算下这要拔多少只鸭子才能挣出来,交学费的时候,我就要不由自主地算计,4800元,需要我娘拔20000只鸭子的毛。

工作后,不论我手里有多少钱,都不敢乱花,危机感特别强。

有人说,人只要穷过一次,就一辈子是个穷人,我觉得有一定的道理。

3.

我的高中同学们,他们都是背负着整个家庭的希望来到学校。大多数的家庭,都是牺牲了一到两个孩子的上学机会来保全其中一个孩子的求学机会。

他们大多来自南部山区,需要住校,四个周回家一次被干粮和咸菜,食堂的炒菜一天最多吃一次,我和同桌合打一份菜,因为吃不起。

他们都非常非常努力,很多人熄灯后还打手电筒在被窝看书。我们一天的睡眠少的可怜。高中几年,我基本上没有见过太阳升起是什么样子,因为我披星戴月去上学又披星戴月回家,4点多起床10点多回家。

文科一个班70人,二本之上通常最多能录取八九个人。所有人都在为了这不到十分之一希望竭尽全力。

重压和劳累之下,人是会出问题的,陆续有退学的,我一个同班同学在高二下半年精神分裂了。我在进入高中不久之后,也出现了睡眠障碍,以前一沾枕头就睡着,现在入睡困难,越着急越睡不着,上了大学这个毛病不治而愈。

好不容易捱到高考,我一向得意的数学却发挥失常,比平时低了20分左右,最后我离着二本录取线差了5分。

硬着头皮复读了一年,我被录取到一所985学校。

我的高中4年,都是灰色的,绝不美好。我最好的朋友是我的高中同桌,但是我俩基本从来不提高中生涯,也从没有回母校看看的念头。那时候的我和同学们,虽然是花季年华,但是一个个都是学习机器,为了那希望渺茫的大学入场券拼尽全力。

4.

进入大学之后,我才真正地体会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之前的十几年,我和背后的家庭都在为一张可以走出农门、改变命运的门票而拼尽全力,上学成了一种手段,却没有多少愉悦,一切都以高分和成绩为标准。

大学后,考试只是大学生活很小的一部分,形式也很灵活。我终于可以自主学习,自己去查阅资料、请教老师,和老师、同学一起探讨专业上的问题,大家是真的喜欢,真的在探索知识。

我们的老师都很棒,他们学识渊博又都平易近人,尤其喜欢上进好学的学生。我很多老师都提供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其实他们的时间精力都特别宝贵,但是他们都愿意尽力去帮助一个上进的学生,没有任何的功利杂质。

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学习、开阔眼界,学校每个学期都会请很多知名作家来学校办讲座,和我们近距离交流,我听过王蒙、贾平凹、莫言、苏童、迟子建、白先勇等几十名知名作家的讲座,曹文轩亲自给我们开设小说写作课。

第一次踏入图书馆,我呆住了,5层楼几千平方,而且是3个图书馆,这是规模最小的一个。大量的正版书籍免费借阅。我小时候就爱看各种文学作品,可是农村条件有限,父母也没有经济条件,我能看到的都是同学们从书摊上租来的盗版《故事会》武侠小说等,错别字连篇。

但凡有空余时间,我就去图书馆看书,除了专业书籍外,历史、经济、美术等各门类书籍也看了很多。经常看的入迷,到饭点了不舍得去吃饭,等看完,都饿过头了。

大学期间,我像海绵吸收水分一样拼命学习各种知识,武装自己,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我的同学们来自全国各地,省内同学只占三分之一,我真正理解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句话,也学会了尊重和包容,尊重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我们班级很团结,大家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毕业之后还保持着密切联系。毕业10年,同学们很多已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我为他们骄傲,与他们做同学,与有荣焉!

我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了很多的社团,有公益社团,也有话剧社这种小众社团,登台参与演出。也发掘了自己爱旅游的潜质,第一次出远门就到了几千里外的西北(自己打工攒的钱),并将每年出远门的习惯保留了下来。

在大学自由包容的环境中,我逐渐脱离原来的“标准意识”和“答案意识”,学会独立思考,学会理解包容,学会欣赏吸收,学着去表达。

可以说,大学重新塑造了一个我。

5.

在大学期间,有时候我坐公交车的时候,会遇到一些建筑民工,他们身上有石灰、水泥斑点等,有的驮着蛇皮袋和建筑工具,躲避着乘客的目光,有的怕被嫌弃有座位也不坐。

看到他们,我想,也许我的初中高中同学们有的就在另外一个城市里过着这样的生活。

我若不是因为幸运和家庭鼎力支持,也逃脱不了这样的命运。

大学四年,我度过了极其愉快自由又充实的四年。我的时间总不够用,书看不完活动参加不完,工作做不完(为了减轻上学费用负担,我一直在打工,家教、促销、发传单、问卷调查、快递等都做过)。我唯恐落下任何一个可以让自己有一点点成长进步的机会。

四年的时间,我的世界被打开了,这是大学四年至于我最重要的意义。当然,一纸毕业证书也是很重要的,它让我在毕业之后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也让我今后人生的每一步都很有底气。

十几年过去,关于读书时期的很多事情,我依然历历在目,不论高中生活怎么艰苦,它是我人生最值得的付出。

作为一个农村家庭的孩子,改变命运的路径非常少,上升通道极少,高考算是一个捷径,也是最为公平的一次选拔性考试。这个诱惑太大了,哪怕是以身心健康和灰暗的青春为代价,也值得我们为之竭尽所有的努力。

年岁见长,我也理解了阶层这件事,很多事情本来就是生来不平等的。高考几乎是寒门子弟唯一的改变命运的机会,是为数不多的单纯拼个人实力就能分胜负的机会,很公平。

祝所有人都能不悔青春无憾求学生涯,祝福明天所有高考学子都能取得好成绩进入理想的高校!

1 阅读:8
遇见小野

遇见小野

世界很大很美好,向阳生长遇见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