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金莲因特殊的身高被称为中国女巨人,身体在短短十几年间迅速增长,最终达到惊人的2.48米,成为世界上最高的女性之一。
生活也因巨人症变得异常艰辛,每餐需吃下2斤大米才能勉强维持体力,脚穿60码的特制鞋子,睡觉需要2.83米长的特制床。
高度并未给生活带来任何便利,反而因罕见的疾病和身体的巨大负担,面临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境,17岁时因病逝世,让人惋惜又唏嘘。
身高过快增长带来的负担14岁时,曾金莲的身高已经达到2.34米,甚至比许多成年男子还要高出一大截,衣食住行方面带来诸多困。
为了做合适的衣服,家人需要特地去县城购买大量布料,回家后母亲亲手缝制。曾金莲一身的布料消耗几乎是常人的三倍,无形中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
除此之外曾金莲的脚长不断增长,普通人穿的鞋子对她来说太小,只能定制60码的特大号鞋子。
这种尺寸的鞋子并没有现成的,需要专门去找手艺好的鞋匠来订做,每次定制鞋子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与材料,这有是一笔额外的开销。
即便如此,鞋子穿不了多久就会变小,而她的脚还在继续长大。身高突破2.48米后,曾金莲日常生活逐渐变得困难,需要用木材特制了一张2.83米长的大床。
这样的大床在农村也不常见,家人只能自制,将几块木板拼接加固,做成一张简陋但足够长的床。总的来说,曾金莲吃饭、穿衣、睡觉等每一个方面,都因她的身高而变得困难。。
15岁时曾金莲身高的增长速度依然不减,食量也进一步增加,每顿饭需要2斤大米才勉强吃饱,这种胃口对普通家庭来说是个巨大的负担。
家人曾带她去到镇上的医院进行检查,最后被确诊为“巨人症”,脑垂体前叶存在一个肿瘤,肿瘤刺激垂体产生过多的生长激素,导致身高持续增长。
因种种原因,曾金莲还患上糖尿病,这是许多巨人症患者后期常见的并发症,如果不加以控制生命将会受到威胁。
奈何当时的医疗手段有限,治疗巨人症的费用对普通农村家庭来说更是难以负担,家人尽最大努力争取有限的治疗,却根本无法扭转病情的发展。
一些控制糖尿病的药物,只能暂时减缓症状,无法阻止身体的快速衰退。
早年成长与家庭背景1964年7月14日,曾金莲出生在湖南省益阳市沅江市南嘴镇,那个年代农村生活条件相对贫困,交通和通信不便,医疗条件也极其有限。
农民依靠土地为生,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就是农作物的收成,然而这些收入并不稳定,年成好时勉强可以糊口,年成差时则面临饥饿的威胁。
曾金莲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中,父母日复一日地劳作在田间,也只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一般而言,在农村男孩被认为是家庭的支柱,是日后田间劳作的主力,女孩长大后需要出嫁,无法为家族带来长久的劳动力,曾金莲却显得与众不同。
体格比一般孩子要大,饮食也比其他同龄孩子更为惊人,一岁时食量就已经达到每天1.8斤米饭,几乎是同龄孩子的三倍。
在农村,每个孩子从小就开始承担家庭的部分劳作,曾金莲比同龄孩子更早承担起家务活,五岁那年就可以帮家里做饭、挑水,甚至跟父母一起在田间干活。
60年代的中国农村,医疗条件极为落后,曾金莲的家乡只有几名赤脚医生,药品稀缺、医疗设备简陋,村民生病更多靠传统草药或自制土方子。
曾金莲的父母也早早察觉到女儿的生长速度异常,却没有能力带她去县城医院进行检查,而且在他们的认知中,孩子长得高大只是身体强壮的表现,是家庭未来的支柱。
村民也只是觉得曾金莲比一般人特别,无法理解身高背后的医学原因。上学的时候曾金莲也面临不少困扰,课桌太小、椅子不舒服,校服需要母亲额外缝制才勉强合身。
曾金莲的身高也曾吸引乡镇政府的关注,地方干部在走访时了解到这个女孩的身体状况,并向上级部门报告,政府给予了一定的照顾,不过家庭并未因此而得到彻底的改变。
历史发展的局限性,以及当时经济条件、医疗条件的限制,使得曾金莲的病情被耽误,也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伏笔。
衰弱中的社会关注时间来到1982年,曾金莲的病情再度恶化,家庭经济已无法负担持续的医疗费用,原本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她不得不回家。
回到家中,曾金莲需要大量的食物来维持日常的体能消耗,每顿饭至少要吃2斤大米,家人只能竭尽所能地满足这一要求,糖尿病的折磨和身体机能的下降让她倍感虚弱。
同年2月14日,曾金莲因前叶垂体瘤出血猝然去世,短暂的一生在17岁时戛然而止。
曾金莲的特殊情况引起一些医学界的关注,部分医学专家和学者希望能够通过她的病例,研究出巨人症的成因和治疗方法。
家人遵循女儿生前的意愿将遗体捐赠给国家,这样的决定在80年代初的中国尤为不易,对我国医学、科学研究作出一定的贡献。
后来,曾金莲的遗体被完整地送往湖南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成为医学研究中极其宝贵的样本,多年来一直被保存着。
曾金莲的故事是巨人症的真实写照,虽获得“中国女巨人”的名号,但这份特殊却伴随着沉重的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