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小龙虾,
夜宵乐开花。
又到了“夜宵顶流”,
小龙虾翻红的季节。
小龙虾已经上市了!
街边小摊、大排档、夜市……
到处都能看到~
随着小龙虾大军占领餐桌,广卫君提醒你:
吃虾一时爽,吃错影响健康可不好!

别看它红彤彤一身正气,有些部位可是暗藏“玄机”。今天咱们就来一场“虾”说八道,把小龙虾的食用安全聊得明明白白~
四大禁区:小龙虾这些部分不要吃小龙虾这四个部位千万别吃!保姆级避坑指南:
🚫虾脑袋是垃圾处理厂
你以为虾头大补?其实是解毒器官集中营!重金属、寄生虫、脏东西全堆在这里,重金属含量比虾肉高3-5倍。记住:吃虾先拧头,直接扔掉最安全!
🚫虾黄是胆固醇仓库
那坨橘黄色的“精华”其实是消化腺,等于胆固醇和污染物的仓库。野生虾黄可能含重金属,养殖虾黄也是胆固醇炸弹。建议:最好整块挖掉不吃!
🚫虾线是泥沙快递站
虾背上那条黑线是小龙虾的消化通道,塞满了泥沙和微生物。虽然煮熟能杀菌,但口感像嚼沙子。处理技巧:揪住尾巴中间那片甲,一拉就去掉整条虾线。
🚫虾壳是补钙骗局虾壳的钙质人体根本吸收不了,反而容易粘着重金属。正确吃法:剥壳吃肉最安心,嗦壳不如喝牛奶!
⚠️ 重要提醒:吃小龙虾前一定要高温煮透,自己处理记得戴手套防划伤,吃完的虾壳及时垃圾分类。
一看二捏三闻四比,广卫君教你当“虾”侦探:
第一步:看外观
新鲜虾:虾壳呈现透亮车厘子红,腹部绒毛洁白有光泽,虾腮洁净无杂质。
不新鲜:虾壳发暗发灰,腹部绒毛浑浊发黄,虾腮残留泥沙或发黑。
第二步:试弹性
新鲜虾:轻捏虾身紧实有弹性,虾尾自然向内弯曲(像月牙形状)。
不新鲜:虾肉松软无弹性,虾尾僵直或过度卷曲(可能被药物处理过)。
第三步:闻气味
新鲜虾:带有淡淡的海水清香味(类似海风拂面的气息)。
有问题虾:散发刺鼻的腐臭味或药水味(说明已变质或经过化学处理)。
第四步:查来源
推荐选择:正规养殖场的清水虾(水质受监管,检测报告齐全)。
谨慎购买:不明水域的野生虾(可能含重金属污染,尤其头部易蓄积毒素)。
处理教程:给小龙虾做个SPAStep1 吐沙净化:
清水+盐+白醋浸泡2小时,让虾把胃里的“黑料”吐干净
Step2 深度搓澡:
牙刷猛刷腹部沟壑,剪掉“腋毛”(虾脚根部藏污重点区)
Step3 高温渡劫:
100℃沸水煮15分钟,壳红肉紧才是熟透认证
警告: 隔夜小龙虾=细菌培养皿!24小时内吃不完请及时放进冰箱冷冻。
1️⃣痛风患者要控制
小龙虾嘌呤含量≈174mg/100g(相当于半杯啤酒)。安全吃法:每月最多吃1次,每次不超过10只,必须白水煮(避免汤汁增加嘌呤)。
2️⃣过敏体质需警惕
对甲壳类过敏的人:可能出现荨麻疹/嘴唇肿胀/呼吸困难等反应。
特别提醒:严重过敏会引发窒息,出现症状立即就医!
3️⃣三高人群注意量。危险部位:虾头里的虾黄胆固醇≈250mg/100g(接近1勺猪油含量)。
健康吃法:去掉虾头吃虾肉,每次不超过15只,避免油炸做法。
4️⃣孕妈儿童要煮透
寄生虫风险:未煮熟的虾可能携带寄生虫(特别是野生虾)。
安全准则:孕妇吃虾必须全熟,儿童建议剥壳后吃虾肉,避免呛噎。
⚠️ 温馨提示:特殊人群吃虾前建议咨询医生,出现不适立即停止食用,购买选择正规渠道的鲜活虾!
小龙虾的正确打开方式,
不是“我全都要”,而是“精准打击”。
记住这份顺口溜:
虾头虾线请走开,虾黄浅尝就收手
白灼清蒸最养生,麻辣爆炒偶尔秀
特殊人群守底线,健康才能吃到久
最后送上一句灵魂拷问:
今天你嗦虾了吗?
编辑:程焕映 温嘉林责编:陈广泰征稿啦!
广东卫生信息面向全省医护工作者征集原创科普稿件,欢迎大家踊跃投稿~不管你是医生、护士、药师、检验师、麻醉师……只要你能写下你最擅长专业领域的科普,都能投稿!
投稿邮箱:888@838.cn
投稿要求:
1.900-1200字左右,稿件需在本平台原创首发;
2.稿件请标注好作者、通讯员或审稿人等信息;
3.配图谨慎使用非商用图片;
4.投稿即默认接受平台编辑可对文章内容、标题、排版等进行适度修改或删减,以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
5.稿件征集为公益科普使用,不涉及任何费用;
6.稿件录用后,平台编辑将通过邮件发回登发稿件链接。
期待您的稿件!
广东卫生信息编辑部
健康嗦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