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极端宗教思想很难在中国生根发芽?因为早熟所以深知过犹不及

维达说 2024-06-17 14:10:45

不同宗教文明之间如何和平共处,避免冲突?或许我们中国就是最好的答案,这个答案并非从建国后得出,而是自古以来。当近两百年的十字军东征与阿拉伯、突厥等穆斯林在中东打得难解难分时,东方的世界第一大港泉州却有30多种不同宗教的信徒在此贸易、杂居,友好往来,探寻根源,则跟中国这方土地的“气质”息息相关。

早在周朝取代信奉巫鬼神话的商朝后,就创造性地提出了“天命”理论,以自己“受命于天”来解释自己取代商朝的合理性,确立自己统治的合法性。而这个“天”就是“君权神授”中的那个“神”。不过这里的“天”却并非基督教里的上帝或佛教中的佛祖那样的人格神,“天”并不存在一个具体的形象,也不是一个实体。

这种非人格化的神比之人格化的神,是向无神论发展的一个重要过渡。而且文王作易,周公定礼,不仅如何预测(祭祀)有了理论和标准、客观、可重复操作的方法,而且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了规则(周礼)。从此所谓的宗教祭祀就成了礼法中的一部分,受王法的监管。

再后来,天命观也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尚书·周书·蔡仲之命》中说:“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为怀。”天不再是纯粹的自然法则,而是一种道德秩序和民心向背的反映。因此从周朝开始,中国文化出现了从重视鬼神、天命到道德、人心变化的过程,以至于孔子见到“八佾舞于庭”时,都会爆粗口“是可忍,孰不可忍”。

用现在的话简单理解就是,周礼用礼法的形式赋予了周天子统御天下的合法性,再后来儒家思想逐渐取代了宗教的地位,扮演着意识形态的角色,这种统治理念的转变铲除了宗教最重要的生存土壤。这也是中国统治者为何不需要宗教来帮助统治,而西方却需要宗教工具来稳固统治的根本原因。

中国政治上的早熟,甚至早熟到了在世界三大宗教诞生前,就找到了可以替代宗教的整合工具。同时儒家思想也将中庸、兼容并蓄的思想深刻在中国人骨子里,所以任何中国传播到中国后,都要经历一轮中国化,变得包容宽忍,否则就难以扎根生存,就算是土生土长的道教也是褪去了最初的暴力(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便是太平道为纲领),讲究清静无为。

于是对于这些导人向善的宗教,中国人的态度是开放包容的。一个庙里可以供各式的神,同时享受香火。而前提是各种神的存在,不要影响到华夏文明家国天下体系的传承。一旦有宗教可能在意识形态、经济、政治层面上影响到社会稳定的话,便会出现压制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各种宗教想在中国独立存在,并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可能性就基本为零了。

电视剧《成吉思汗》中的克烈部王汗

克烈部乃蛮部太阳汗

相反,在那些非农耕核心区的边缘地区,比如完全不事农耕的游牧草原地区,那些曾经传入东方的宗教,反而会更有机会生存下去。上上期我们所讲的铁木真在统一蒙古草原时,信仰景教的克烈部、乃蛮部、汪古部等张口上帝闭口魔鬼,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只不过,毕竟离基督教核心区过于遥远了,最终昙花一现也是必然。

当然在信仰选择上,主观上的动因也不可忽视,比如有时选择这个信仰,并非是因为看好,而是为了显示自己或族群与周边邻国不同,彰显自己的地缘独立性。这一点,伊朗就是最好的例子,尽管当年无力面对阿拉伯帝国的武力值,但屈服的同时却固执的选择了伊斯兰信仰中的什叶派,而非是大多数阿拉伯国家信仰的逊尼派,就鲜明表露了这一点。

这就是中国平和的宗教,为何极端宗教思想很难在中国生根发芽?相信答案就在你我心里。

上期回顾:中世纪欧洲的国王为何需要教皇加冕才算合法?中国为何就不需要?

备注:本文是维达原创作品,仅为一家之言,转发请注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及出处】,严禁抄袭。另文中配图部分引自网络,如有版权私联请删。

1 阅读:116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