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家讲坛》走出来的著名历史学家纪连海,如今更是成为了我国文化传承发展的代表人物之一,却曾因为家庭贫穷没有让母亲住上新房,一度让他追悔莫及。
如今年过古稀的他仍然活跃在历史讲座的课堂上,却对自己的孩子只字不提,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纪连海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十一世纪初,《铁齿铜牙纪晓岚》等多部清宫剧霸占荧屏,随之而来的便是各路人马解剖清宫史和清朝大臣,其中讲座最叫好的,便是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的历史学教授纪连海。

他在中学授课历史,却凭借着渊博的知识和风趣的讲课风格在北京中学闻名遐迩。
原来纪连海在中学讲课的时候,会研究清朝大臣们的往昔生活,还原清朝的真实样貌,与此同时还会将清朝末年与近代史的迭代发展融会贯通。
本应枯燥无味的历史,经过纪连海的一顿剖析,立刻变得诙谐幽默。

这源于纪连海对讲课的研究,他虽然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以往的教学模式都是较为规范,很多学生对他的历史课并不感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他每日都听相声,将各路相声的风格融合到自己的教案中。

久而久之,纪连海的讲课愈发有趣。而他独创的相声式的讲课传播甚广,以至于《百家讲坛》节目组听说他的大名后,立刻邀请纪连海上台演讲。
这个邀请对纪连海而言几乎改变了他的命运,他过去身无长物,收入仅凭教师的薪水,无法过上更好的生活。

《百家讲坛》给了他改变命运的机会,他也没有读书人的傲气,为了能够博得噱头和赚足掌声,纪连海日夜研究情史。
他将每一个人物、每一段故事细节都与典故结合在一起,再用浅白的语言传授,深入浅出的讲课方式,让每一场讲座都发挥的淋漓尽致。
只因为纪连海有一个梦想,将在老家的残疾母亲接到北京养老。

要养老,先买房。凭借着纪连海的努力,在他声名大噪后终于获得了更高的报酬,经过一番安排,纪连海在北京真正安家落户。
于是纪连海迫不及待的回到家乡将这个好消息告诉自己的母亲,他的母亲是一位年过花甲、身体残疾的老人。
听到儿子出息后,纪连海的母亲激动的落下了眼泪,似乎儿子如今的成就也圆满了她的心愿。

就在纪连海迫不及待的装修房子,等待接母亲到北京安度晚年的时候,家乡的人来了电话,告诉他一个消息,让纪连海立刻堕入深渊。
子欲养而亲不待声名大噪之后,纪连海买了房子,想要将家乡独居的残疾母亲接到北京安享晚年。
眼见房子就要装修成功,谁知老乡打来电话,告诉纪连海一个噩耗,他的母亲前一天晚上去世了。
这无疑给纪连海一个巨大的打击,眼见装修在即,可母亲却撒手人寰,既没有完成对母亲的承诺,也没有向她尽孝,纪连海忍不住悲愤交加。

他与其他人不同,纪连海从小家境贫寒,曾有九个兄弟姐妹,却因为生活困苦交加,九个兄弟姐妹送人的送人,去世的去世,最后只留下他和另三个孩子。
父母节衣缩食将兄弟四人供养长大,其中最被父母寄予厚望的便是纪连海。
因为纪连海从小聪明,读书用功,他深知想要走出农村只能考上大学才能改变命运。

父母极力支持纪连海的梦想,尤其是纪连海的母亲,因为过度操劳,导致身体残疾,即便如此,纪连海的母亲从未拖累他读书,这让纪连海对她倍加感激。
所谓母子连心,纪连海小时候读书过于用功,视力有了残缺,母亲得知这件事后极为痛心。
为了能够给儿子补足营养,她从自己的口粮定量里余出来尽数让给了纪连海。也正是因为母亲的尽心抚养,纪连海才有了走出农村的机会。

如今子欲养而亲不待,在他考上大学后没几年,纪连海的父亲就去世了。如今母亲的离世更是给他造成巨大的打击,尤其是童年悲苦的生活,这让纪连海对生活极度灰心。
就在这个阶段,有一个人成为了纪连海的救赎,也让纪连海确定了他人生新的目标。

母亲的去世让纪连海感到前所未有的无助,失去双亲的他似乎对世界没有任何牵绊,可有个人却一直在纪连海的背后默默支持他、鼓励他,她就是纪连海的妻子路和平。

路和平与纪连海一样都是老师,只不过路和平教导小学,纪连海教导初中。
二人本不在同级,因人介绍互相认识。起初路和平看到相貌平平的纪连海还有些抗拒,甚至写信想要提分手。

这让纪连海哭笑不得,但他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与忠厚老实的人品仍是吸引了路和平,尤其在教学理念上,纪连海很多想法都给了她启发,最终路和平接纳了纪连海。
当时纪连海只是一个贫穷的教书匠,既没有名声也没有财富,但路和平却跟着他一起孤守学校,熬到了纪连海出头之日,又亲眼见证丈夫失去母亲的痛苦,让路和平心疼不已。
于是她日日夜夜陪伴在纪连海身侧,体恤他、照顾他,逐渐抚平了纪连海的伤痛,也让纪连海更加珍惜妻子。

本来房子买好之后二人是打算要个孩子的,但路和平对疼痛很敏感,尤其是她知道生育的痛苦后,对生孩子有些抗拒。
纪连海起初并不理解妻子的想法,本想鼓励她克服恐惧,可当他了解生育的痛苦和危害后,纪连海当即改变了想法,决定不再要孩子。
这个决定不仅让外人惊讶不已,也让路和平不可思议。毕竟文化需要传承,血缘也需要传承,纪连海放弃孩子,意味着他们家族的血脉到他这一代就断了。

可纪连海却有着超人的智慧与心胸,他认为爱是无价的,快乐也是无价的,不需要用仅有的精力全部贡献给孩子,他更希望自己和爱人能够为自己活着,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与快乐。
于是夫妻二人商议决定丁克,而这个决定一坚持就是三十五年。

如今年过古稀的纪连海虽然没有如同龄老人那般承欢膝下,可他却和爱人路和平找到了不一样的幸福之路,二老时常周游世界,探寻历史的痕迹,相互扶持到如今。
结语:人生选择不同,想要的幸福也不同。
纪连海纵观古今历史,或许从历史中感悟到了生老病死的真谛,如今选择了丁克,可能代表着他与妻子找到了属于他们的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