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那曲,地上除了牛粪就是娃哈哈的瓶子。(宗庆后)
宗庆后的人生剧本的开局,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甚至说是凄凉。
他本是宋朝名将宗泽后人,祖父宗继先是张作霖的财政部长,但等到他这一代时已经是家道中落。
而且因为出身问题,宗庆后没办法报考师范学校,导致他直接辍学。
没有学历的宗庆后,只能做最底层的工作。最初工作的15年,在浙江绍兴的农场做过调度员,在杭州仪器厂做过销售员,在杭州工农校办厂做过业务员。
宗庆后就这样忙忙碌碌、浑浑噩噩的来到了33岁。直到接母亲的班,在校办企业经销部做推销员,算是有了份相对稳定的工作。
但可惜的是,就是这个校办企业经销部,也因为连年亏损,不但经营难以为继,还欠了14万的外债,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
不过,如果不是校办企业经营亏损,就不会有后来的娃哈哈了。
宗庆后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把这个经营部承包了下来。
因为是学校的经营部,所以主要的产品就是文具等学生用品,再加上点生活用品,利润很薄。而宗庆后还要经常蹬着三轮车进货送货。
为了增加利润,宗庆后瞄上了儿童口服液。正赶上1986年,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百姓经营个体商业。
宗庆后抓住机会,在杭州成立了食品厂,经营的儿童口服液,主打帮助儿童补充营养。当时的人们物质生活开始丰富,育儿理念也逐步发生变化,更重视营养的搭配。
儿童口服液的出现,正对老百姓的口味。但宗庆后认为,光对口味还不够,需要有一个的响亮的名字。
于是他拿出500块钱作为奖励,在全国征集口服液的名字,杭州上城区少年宫主任的儿子朱松林投稿“娃哈哈”,被宗庆后相中了。
因为“娃哈哈”三个字都带有元音“a”,是小朋友最开始学会说话时就能发出的音节。
名字有了,宣传也不能少。
宗庆后在不断升级产品的同时,将大量的资金放在了推广上,并提出了“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的广告语。
随着广告的不停播放,这句朗朗上口的广告语也传遍了大江南北。
1988年,娃哈哈儿童口服液的销量就达到了500万元,而且供不应求。三年后的产值更是突破2亿元。
如果止步于此,宗庆后最多是一个地区首富,但在1991年,宗庆后做出了人生中第二个大胆的决定,兼并杭州罐头食品厂。
这么说可能没什么感觉。但对比当时的娃哈哈和杭州罐头食品厂,就知道当时有多轰动全国了。
娃哈哈是宗庆后的私企,员工100多人;杭州罐头食品厂是国营企业,员工2000多人。
可以说这次“小鱼吃大鱼”类型的并购,不仅开启了杭州的先例,甚至开启了全国的先例。
当时宗庆后的压力非常大,尽管杭州罐头食品厂已经资不抵债,但里面的工人无法接受被一个如此之小的个体老板接管。
但宗庆后用实力和业绩说话,它利用杭州罐头食品厂强大的生产加工能力,推出了一系列娃哈哈新产品,很快就带领杭州罐头食品厂扭亏为盈。
而且宗庆后体恤员工,企业福利好,对待员工真诚,很快赢得了工人们的尊重。
娃哈哈集团的定海神针是水,卖得好坏,靠的是两个,一是产品质量,二是销售渠道。
产品质量不用说,宗庆后对纯净水的纯度极为执着,把娃哈哈纯净水做到极致,至今很多实验室还喜欢用娃哈哈的纯净水,因为纯度高。
说实话,水这个东西,90%的人都喝不出什么区别。所以谁能把水送到大家手里,谁就赢了。也就是铺商业渠道。
宗庆后30年间,不停地铺设销售渠道,同样的话,一个城市一个城市的讲,代理商一个接着一个的去沟通,甚至有时候一天要飞两到三个城市。
终于,靠着宗庆后的不懈努力,让这个最初只有三个人的校办经营部,成长为今天超大型的食品饮料集团。
而且至今娃哈哈也没有上市,甚至连贷款都很少,银行存款经常一两百亿,这可是实打实的底气。
也是吞了国家资产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