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王阳明“三立”:②立德——发明本心,致良知 阳明先生有言:“良知即是天理。”这六个字,平易如家常话语,但真要弄清楚其中的奥秘,却是殊为不易。世人论德,常向外寻觅规矩准绳,或陷于繁复的伦理教条,以为立德即建立道德榜样或楷模。心学所指的立德,路径恰恰相反——它不是往心外增添什么,而是向内回归,回归到那“不虑而知”的本心,此即“发明本心”的真义。 格物之功,在身心上做 《大学》讲“修身以立其德”,阳明先生则点明:“身之主宰便是心。”故而,一切修身立德之功,实质皆是正心之功。心之本体,原是晶莹剔透,万理俱在,这便是良知。它如明镜,能辨是非,知善恶;又如太阳,本自光明,能破黑暗。 那为何我们时感心不明,德不立?只因私欲的尘埃遮蔽了它。或是功利的计较,或是情绪的波澜,或是成见的固执,如同浮云,暂时掩盖了日月之明。“致良知”的功夫,并非重新创造一个良知,而只是“格物”——格除这些物欲、私意,是为心灵拭去尘垢,格其不正为正。这功夫,须在念虑初萌处省察,在独处无人时谨慎,在待人接物中印证。这便是“格物之功,在身心上做”。 千灯互照,光光交彻 孟子道“人之初,性善”,人人皆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这四端之心,正是良知的萌芽,人人皆生而有之。立德,并非从外灌输,只是将此四端之心,如星星之火,扩而充之,直至燎原。此是“扩充”的学问。 道家讲“道法自然”。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道为体,德为用。道法它自己,不刻意,不造作,自然而然。如同树木生长,非为成材而生长,只是顺着本性自然舒展。心学的“致良知”,所求的也正是这份不假思为、发自本然的善,它活泼泼地,如泉涌水流。 禅门直指“明心见性”。所谓“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那“觅”的,正是自家宝藏。若能一念回光,识得自心本是佛,则一切烦恼执着,当下冰消瓦解。这与“发明本心”之旨,可谓殊途同归。 可见立德并非遥不可及的圣贤境界,它根植于我们每一个人当下的心念。孝亲敬长时,是良知的发用;见义勇为时,是良知的声音;乃至一饮一啄中,不起贪嗔之念,亦是良知的守护。德,不是外在的装饰,而是内心光明的自然流露。能在最平凡的日用间,存养此心,使其不为物迁,不为境转,便是最坚实的立德。 心光常照,德润无声,良知本来清净。王阳明心学 知行合一 王阳明 根本良知
说高市早苗是“带给天皇耻辱的女人”,真不是夸张!她鞠躬接任命那阵仗看着恭敬,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