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见乾坤——朱熹•王阳明"亲新之辩"的千古回响 《大学》开篇"在亲民"三字,在宋明两代掀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跨时空哲学对话。 朱熹改"亲"为"新",王阳明力主回归"亲"字,这场看似简单的文字之争,实则映照出两条不同的修养路径。 朱熹的"新民":如园丁育苗 朱子从《尚书》"作新民"获得启发,认为大学之道在于使人"革旧图新"。他将修养视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通过格物致知明晓天理,再以礼乐教化帮助众人去除蒙昧,如同园丁先深耕土壤,再细心培育幼苗。 "譬如用药,先要去其病根,然后可以进以饮食。"在朱子看来,教化需要次第,需要方法,需要一套完整的功夫体系。这种路径如同建造宝塔,一砖一瓦,层层递进。 王阳明的"亲民":如阳光普照 阳明先生则坚持古本《大学》的"亲民"原意。他在《传习录》中直言:"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在王阳明看来,明德与亲民本是一事,如同太阳的光芒与温暖不可分割。良知一旦觉醒,自然会产生亲民爱物的行动。"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修养不是先完成内在建设再向外推广,而是在亲民的过程中同时完成自我的提升。 两条路径,一个目标 这场争论的背后,是儒家"内圣外王"的不同实现方式。 朱子的路径如同登山,需要坚实的阶梯和明确的路标;阳明的路径则如树木生长,根深自然叶茂。一个重教化之功,一个重感通之妙;一个强调次第,一个主张一体。 然而,无论是"新民"的系统教化(渐悟),还是"亲民"的自然感通(顿愉),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目标——即让每个人都能实现生命的觉醒,让世界充满仁爱之光。 或许我们可以认为朱子的"新"是方法,阳明的"亲"是精神;朱子的"新"是功夫,阳明的"亲"是境界。 亲新本无二,皆归至善心。
一字见乾坤——朱熹•王阳明"亲新之辩"的千古回响 《大学》开篇"在亲民"三字,
上善若茶说
2025-10-12 09:43:22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