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诫子——3000年不坠的谦德 中国最早的成文家训,就是西周初年,周公旦写给儿子伯禽去鲁国就封的临别赠言。百余字的叮嘱,却映照出3000年不变的修身智慧。 吐哺握发:一颗恭敬心 伯禽将赴鲁国就封,临行前,身为三朝元老的周公对儿子坦言:"吾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这也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出处。正在洗头,有贤士来访,周公等不及洗完,握住头发出去会客,如是者三;正在吃饭有贤士来访周公等不及吃完,吐出食物先去会客,如是者三。只为不失接见贤士的时机。 周公的这番自白,不是标榜勤政,而是向儿子示现一颗永远恭敬、不敢轻慢的心。在周公看来,治国不是驾驭他人,而是以谦卑心服务贤才,以恭敬心对待百姓。 六守之道:破除我执的良方 周公更提出影响深远的"六守": 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 土地富饶而守以俭者安; 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 ; 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 ; 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 ; 博闻强记而守以浅者广。 这六种品质,直指人心最常见的六种执着:恃才、恃富、恃贵、恃强、恃智、恃博。每一条,都是对治"我慢"的良药。如阳明心学所言,破除心中贼,要在起心动念处觉察那份骄矜之气。 家训之源:修身齐国的起点 伯禽谨记父训,在鲁国推行周礼,成就了"礼仪之邦"的美名。更重要的是,这份以谦治国的智慧,开启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源流。 顺便说一下,其实在唐朝贞观元年(627年)之前,文庙主要供奉的是周公旦和孔子。周公被儒家尊为“元圣”。贞观元年后,唐太宗采纳宰相房玄龄的建议,决定不再祭祀周公,改为专门供奉孔子,并追认孔子为“先圣”。从此,孔子才成为文庙的主祀对象。 三千年后,我们重读这份古老家训,会发现真正的智慧从未改变。外在的功业会随风而逝,唯有那颗谦卑恭敬的心,能穿越时空,照亮今人前行的路。 居高不忘卑,处盛常怀虚。 周公的诫子书,最终不是在教我们如何治国,而是在提醒每一个修心之人:守住谦德,便是守住了根基。 --- 原文参考: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周公最重要的功绩是什么? 周公之禮 先贤之礼 周公教子
周公诫子——3000年不坠的谦德 中国最早的成文家训,就是西周初年,周公旦写给
上善若茶说
2025-10-06 12:42:1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