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王阳明“三立”:③立言——心即理,言为心声 阳明先生临终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八个字,道尽了立言的终极境界,也点破了言语的有限与无限。世人著书立说,常落入文字窠臼,或炫博学,或求不朽。然而,从心学视角看,真正的立言,并非堆砌辞藻,而是此心光明的自然映照,是“心即理”在言语文字上的当下呈现。 言为心苗,直抒胸臆 《传习录》通篇,不过是阳明先生与弟子门人的问答记录,言语质朴,如师如友,却光照千古。其力量何在?不在文采,而在每一句话都是从心体流淌而出,不曾有半分修饰造作。先生言“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既如此,一切真知灼见,岂在心外?真正的立言,是“发明本心”后,良知如明月在天,万川水中自然映出月影,言语便是那水中之月影。 故而,著书立说,首重“诚意”。心中有一分,便说一分;有十分,便说十分。若心体尚有尘翳,所言便是虚言、巧言、妄言。心学的立言,是“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夫子,不敢以为是也”。这份自信与独立,正源于对“心即理”的彻悟。 三教同源,共指本心 《易经》讲“修辞立其诚”。言辞文采,根基在于内心的真诚无妄。立言若非从诚心中发出,便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纵使华美,终无生命力。 老子《道德经》开篇即言“道可道,非常道”。直指最高的真理是不可言说的。语言如同指月的手指,是工具而非月亮本身。心学的立言,深知此意,故其文字是指向良知的手指,引人自见本性,而非让人执著于文字本身。说完即舍,不落言筌,方得真意。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更是禅宗立宗之旨,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与阳明心学“直指本心”气息相通。禅门公案千七百则,看似言语,实则都是截断众流,在用言语打破学人对言语的执着,逼其回归自心。心学的言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其目的不在给你一个答案,而在点燃你心中本有的光明。 可见立言的最高追求,不是创立某种学说,而是以最质朴、最真诚的言语,作为传递心光的媒介,唤醒学子沉睡的良知。它的价值,不在于文字是否流传,而在于是否有一句话,能如晨钟暮鼓,敲开某人的心扉,让其猛然回首,见到自家宝藏。有网友问,如何知曾子未悟?以此对照,自当知之。 这般立言,才是以心传心,心心相印。言尽意未穷,心灯代代传。王阳明 王阳明传世之作 王阳明书摘 悟道心学 不二心学 观心者说 阳明
聊聊王阳明“三立”:③立言——心即理,言为心声 阳明先生临终遗言“此心光明,亦
上善若茶说
2025-10-22 07:45:2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