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具有环境普适性、工具通用性和社交接受度等独特优势,有望在一些领域逐步替代部分人类工作。例如,在制造业、物流业中,可从事装配、搬运、分拣等高度重复、繁重的体力劳动;在消防、核电站维护等高危作业场景中,能发挥重要作用;在餐饮、酒店等行业,可承担制作咖啡、行李搬运等标准化的服务与后勤工作;还能在医疗手术中辅助医生进行高精度操作,在老年护理中协助抱起老人等。 然而,人形机器人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在许多工作领域难以完全替代人类。比如,科学发现、艺术创作、商业战略制定等需要高度创造性、原创性和艺术感的工作,心理治疗、教师、高端管理等需要复杂社交情感智能和同理心的工作,以及突发情况处理等需要应对未知、非结构化环境的工作,都离不开人类的主观意识、情感投入和独特的思维能力。 从长远来看,更现实的未来图景是“人类指挥,机器人行动”的深度协作模式。例如,医生与手术机器人协作,医生负责诊断和制定手术方案,机器人执行精准操作;工程师与巡检机器人协作,工程师分析数据并做出决策,指挥机器人进行维修。
著名机器人专家称人形机器人泡沫注定要破裂著名机器人专家罗德尼·布鲁克斯对那些
【5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