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安全问题再次成为焦点,这一次,是因为一场本可避免的悲剧。 10月13日凌晨,一辆国产新能源车在碰撞后起火,救援人员赶到现场却因车门无法打开而束手无策,这已经是该品牌在198天内发生的第二起类似事故。
更令人担忧的是,就在事故发生前20天,车门把手新国标意见稿刚刚发布,但涉事车型仍未配备机械解锁装置。 这并非个例。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的数据,今年前十个月,因车门断电无法打开的投诉已达数百起,多数涉及纯电控门锁设计。乘客被困后平均需要等待40分钟才能获救,这种设计缺陷显然已将用户置于潜在的危险境地。
类似的问题也出现在数据维权领域。今年3月,一位杭州车主驾驶某美系品牌新能源车时遭遇突然动力中断。当他向企业索要行驶数据时,竟被以“数据涉密”为由拒绝。维权官司耗时八个月,最终车主也只获得部分非核心数据。 保险数据同样说明问题。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新能源车事故率约为燃油车的2.47倍,保险赔付率也相应较高。
一位车主透露,其新能源车年保费达6000多元,比同价位燃油车高出2000余元。保险公司显然已经通过精算发现了新能源车的风险溢价。 这些安全问题背后存在着企业的成本算计。据悉,取消机械门锁能为每辆车节省300-500元成本。以年销量百万辆计算,企业可节省数亿元支出。但这种“省钱”方式却以牺牲安全为代价。 更令人担忧的是维权难的问题。国内一位车主因车辆起火报废起诉车企,最终仅获得车价1.5倍的赔偿,约12万元。
相比之下,美国一家车企因门锁故障导致三人死亡,被判处12亿美元惩罚性赔偿,并强制召回120万辆问题车辆。12亿美元相当于该车型年利润的1.5倍,这种处罚力度才能真正让企业感到“肉疼”。
目前国内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三倍赔偿在汽车行业往往难以落实,大多数情况下仅限于车辆维修或召回。企业即使明知存在设计缺陷,也可能因为违规成本低于整改成本而选择不作为。 随着新国标将于明年1月1日实施,监管部门需要加强监督,对未按时整改的企业实施严厉处罚。法律层面也应引入惩罚性赔偿机制,要求对因设计缺陷导致严重事故的企业处以重罚,罚金金额应不低于该车型年利润的10%。
同时,中国消费者协会可以建立新能源车安全投诉绿色通道,为车主提供专业鉴定支持,避免消费者在维权过程中孤立无援。 新能源车无疑是未来出行的发展方向,但其发展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监管部门需要制定更严格的标准并确保执行,企业应当将安全置于利润之前,消费者则应该勇于维护自身权益。只有三方共同努力,新能源车才能真正实现既环保又安全的目标,让消费者买得放心、用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