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大国太聪明了:趁着俄罗斯武器滞销,一口气订购20架大飞机 最近国际军贸市场

渺远的云娱乐说 2025-10-24 12:50:35

东方大国太聪明了:趁着俄罗斯武器滞销,一口气订购20架大飞机 最近国际军贸市场可是出了件耐人寻味的事,俄罗斯军工企业这些年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他们的武器出口额从2021年一百四十多亿美元的高位,哗啦啦地跌到2024年还不到十亿美元,这跌幅堪称断崖式下滑。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中国却悄然出手,计划采购20架伊尔-78MK-90A大型飞机,预计2027年前完成交付。 那么俄罗斯武器为啥突然不好卖了?原因挺复杂。一方面俄乌冲突打了快三年,前线战事吃紧,俄罗斯自家军工企业百分之九十的产能都得优先保障军队消耗,结果对外交付的订单就像印度的S-400防空系统、越南的潜艇技术支援,都出现了严重延误,这让传统客户心里直打鼓。 另一方面,俄制装备在乌克兰战场上的实际表现也确实有点拉胯,像卡-52直升机、T-72B3坦克这些装备暴露了不少问题,连带着埃及、印尼这些老主顾都取消了苏-35战斗机的订单。 伊尔-78这类加油机在国际市场上本来就算小众,需求不大,之前乌克兰甚至挂出四万美元一架的低价处理闲置的伊尔-78,都鲜有人问津。 俄罗斯那边扩建的伊尔-78MK-90A生产线正愁没米下锅,中国的采购意向无疑是雪中送炭。 那中国空军为啥偏偏这时候对伊尔-78MK-90A这么感兴趣呢?核心原因在于咱们的加油机缺口确实成了战斗力提升的“卡脖子”问题。 中国空军这些年现代化步伐飞快,歼-20、歼-16等具备空中加油能力的新型战机列装了近八百架,但负责给它们“续航”的加油机数量却严重拖了后腿。 咱们现有的家底,轰油-6最大输油量才18吨,更多是解决有无问题。2011年从乌克兰购入的那3架伊尔-78,本是苏联解体后的闲置装备,如今也接近使用寿命末期。 选中伊尔-78MK-90A这款机型,确实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虽然不是最新潮的科技,但性能绝对够用、稳定且实惠。 这款基于伊尔-76MD平台打造的加油机,机身设计寿命达30年,换装PS-90A-76涡扇发动机后,推力更大、油耗更低,在1000公里距离内能输送约78吨燃油。 它配备的UPAZ-1M加油吊舱每分钟加油效率很高,能同时为多架战机加油。 更关键的是,中国空军已有十多年操作伊尔-78的经验,后勤维护体系是现成的,新机型过来几乎无需太多磨合就能快速融入现有的作战体系,上手快,省去了重建保障体系的大量时间和成本,这种兼容性确保了买回来就能用,快速形成战斗力。 中国这次出手,高明之处在于对时机和成本的精准把握。俄罗斯现在武器出口不畅,甚至需要采取“以物易物”的方式来维持,中国此时提出采购20架的大单,无疑拥有很强的议价能力,很可能拿到相当优惠的价格和便利条件。 这比国际市场上常规采购要划算得多,而且,这笔交易不仅仅是为了填补当前的装备缺口,它还能平衡中俄之间的贸易结构。 中国对俄贸易存在顺差,采购这批大飞机可以让部分顺差“回流使用”,避免俄方积压过多人民币资产,对双边经济关系反而是个正向调节。 对于俄罗斯而言,这笔订单能帮助其维持伊尔-78MK-90A生产线的运转,为相关企业和工人提供支撑,甚至在技术研发上也能注入一些资金,助其渡过西方制裁下的难关,这显然是一种互利共赢。 也有人可能会嘀咕:中国不是已经有运油-20了吗,为啥还要买俄罗斯的货?这其实和当年引进苏-35战斗机的情况很像。 那时候国产五代机歼-20尚未成熟,引进苏-35是为了保证部队战斗力不断档,实现平稳过渡。 现在买伊尔-78MK-90A也是一个道理,绝不是因为运油-20不行,恰恰是因为运油-20作为未来主力非常重要,但它的产能爬坡需要时间,而战略需求又迫在眉睫。 这批伊尔-78的到来,正好可以填补运油-20全面形成规模前的“产能空窗期”,起到“应急补充”的关键作用。 等到2027年前后这批飞机交付时,正好能与国产运油-20的产能提升相衔接,形成“国产为主、进口为辅”的合理格局,快速壮大我们的加油机队。 这就好比家里盖房子,砖瓦得一块块烧制,但施工期间得先搭起结实脚手架撑着,确保工程顺利,等房子盖好了,脚手架还能用在别处,一点都不浪费。 回过头看,中国这笔采购凸显了一种非常务实的战略思维,不纠结于“一切全靠自己”的虚名,也不盲目依赖外部供应,一切以快速提升实际战斗力为根本标尺。 在运油-20产能攀升的阶段,通过引进一批性能成熟、与现有体系兼容性好、且能快速到货的装备,以较低成本高效补齐短板,为国产装备的成熟壮大赢得宝贵时间。 这背后体现的是一种立足现实、着眼长远的东方智慧,既要抓住机遇解决问题,又要为未来的自主发展铺平道路。 这笔交易若能顺利落实,不仅将显著增强中国空军的远程打击和战略投送能力,也是大国博弈中一次精彩的落子。

0 阅读:61
渺远的云娱乐说

渺远的云娱乐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