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了全球后腿的俄罗斯汽车市场,中国车企为何不离不弃?

数据读城 2025-10-25 12:47:28

在2025年的全球汽车市场上,俄罗斯是“拖后腿”般的存在,产、销量大幅下滑,离奇操作不断。而作为目前在俄罗斯汽车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但也被针对最多的群体,中国车企始终对俄罗斯汽车市场不离不弃,顶着“特殊对待”也要坚定加码投资,不愿轻易离场。 下滑的俄罗斯车市,真的藏有中国车企打得山响的全球化算盘么? 特殊对待中国车企,俄罗斯倒逼本地化建设的阳谋。 毋庸置疑,中国车企确实在最近几年吃到了俄罗斯车市因欧美、日韩车企撤离的空窗期红利,并迅速转为了自己的规模化优势。中国车企在俄罗斯打造的“护城河”,让俄罗斯消费者对中国汽车从陌生到依赖。 但中国车企的“俄罗斯好日子”在2025年如同融化的冰雪,迅速消失了。俄罗斯方面对中国汽车产品,从乘用车到卡车,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政策,猝不及防的中国车企应对失策,销量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而且,日韩车企趁此机会悄然回归俄罗斯车市,更增添了几分变数。 俄罗斯对中国车企的区别对待,本质上是想以市场换产业。无论是重卡还是乘用车,俄罗斯本土品牌都被中国车企极具性价比的产品矩阵挤得苦不堪言,拉达的方向盘都要从中国进口,持续下滑的销量让俄罗斯卡车企业不得不改用四天工作制。对此,既想要中国汽车填补市场缺口,又面临重振本土汽车工业的诉求,最终是后者压倒了前者,俄罗斯打出了针对中国车企的明牌。 限制措施的层层加码确实让中国车企很是“受伤”,7 月,以 “安全隐患” 为由禁止东风、福田等品牌卡车进口,8 月,将进口汽车报废税与差价附加税合并上调,对个人进口车额外征收 50% 的差价税。 不得不说,俄罗斯版的“以压促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部分中国车企出于各种原因,确实加速了在俄罗斯的本地化布局。 中国车企的全球化战略,需要有俄罗斯汽车市场的位置么? 有业界人士指出,俄罗斯车市今年的“非正常下滑”是受政策调整的短期影响,并未出现市场需求的根本性萎缩。俄罗斯工业贸易部也表示,其市场规模仍在140万辆左右。这样的体量显然比购买力稍逊一筹的东南亚市场更有吸引力,已经吃到了红利的中国车企自然不愿轻易撤出。 中国车企虽然在欧洲、南美洲等区域市场表现出色,但单一市场的渗透率,还是俄罗斯市场更高,其对需要实现全球份额突破的中国车企更具有战略价值。 这就不难理解,为何中国车企将俄罗斯的针对性举措予以了柔性应对,比如推动轻资产出口和本地化加速,这样一来,中国车企的大部分利益还是能保住的。 也有部分车企选择到相邻的中亚地区进行规避,这显然是更聪明的做法。中国车企在中亚地区建厂,可以利用欧亚经济联盟的关税优惠,将一半左右的产能用于出口俄罗斯,既绕开了俄本土的政策限制,又维持了有效的市场供给。中亚地区的营商环境虽也难言完美,但相比当下的俄罗斯而言,已经好了太多。 看起来,因为中国车企的小小让步,形成了多赢的局面。俄罗斯如愿拿到了本地化投资,本土汽车工业复苏。中亚多国迎来了中国车企的制造基地布局,工业化有了起色。中国车企几经折腾,付出了更多的资源与资金,但也保住了6成以上的俄罗斯汽车市场占有率。 而且,中国车企也有自己的巧思,比如采用全散件组装而不是全工艺建厂,避免更多的重资产沉淀,更有灵活性的模块化生产线,可以快速调整产能,控制成本,也规避风险。 从中亚供应链、能源合作、全球化布局等角度来看,中国车企在拖了全球车市后腿的俄罗斯继续深耕细作,加快形成渠道优势和供应链优势,即便未来欧美、日韩车企大规模回归,也将有一战之力。

0 阅读:12
数据读城

数据读城

城市、产业发展数据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