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国军中将投诚后,本可安享晚年,却执意要去台湾,结果被囚禁了25年,这让他非常后悔:“早知道当初就留在大陆了!” 李鸿这个人,要是光看前半生,那绝对算得上是一条好汉,湖南人,身上那股“骡子”脾气,在战场上是出了名的。 1937年打淞沪会战那会儿,他还是个小小的机枪连连长,跟着后来大名鼎鼎的孙立人,日本人飞机大炮轮番轰炸,阵地都快被犁平了,李鸿硬是带着残兵守住了蕴藻浜。 腿都打伤了,他还在那儿指挥,愣是把日本人给顶了回去,这一仗打完,孙立人当着大家的面夸他,说他是“湖南骡子”,意思是又犟又能打。 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孙立人就把他当成了心腹爱将,一路提拔,后来到了缅甸远征,李鸿当上了团长,还是在孙立人手下。 那地方叫野人山,原始森林,瘴气弥漫,环境恶劣得不行,他们的对手是号称“丛林之狐”的日本王牌第18师团。 李鸿带兵穿林子、爬峭壁,硬生生只用了一天时间就端掉了日军四个山头,为打通中印公路立下了汗马功劳。 因为这份战功和孙立人的赏识,他后来直接接任了新38师的师长职位,成了远征军里响当当的人物,可以说,没有孙立人,就没有后来的中将军长李鸿,这份知遇之恩,李鸿一辈子都记在心里。 时间快进到1948年,辽沈战役打响,长春城被围得水泄不通,李鸿当时是新7军的军长,和曾泽生的60军一起被困在城里,城内弹尽粮绝,人心惶惶。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曾泽生率部起义了,新7军一下子成了孤军,更要命的是,李鸿自己还得了重病,躺在床上动弹不得。 眼看大势已去,再抵抗下去除了增加无谓的伤亡,没有任何意义,李鸿思来想去,最终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率领新7军投诚。 对于李鸿的投诚,解放军方面展现出了极大的诚意和宽容,他们没有把李鸿当作战俘对待,而是立刻把他送到了哈尔滨最好的医院,给他治病。 病好之后,我军还曾邀请他,希望他能利用自己的军事才能,加入到解放全中国的战斗中来,但李鸿拒绝了,他的理由很简单:“不愿与国民党为敌。” 他心里还念着旧情,不想和昔日的同僚刀兵相见,对于他的选择,我军同样表示了理解和尊重,没有丝毫强求,临走时,还给了他三万元钱和一张解放证,让他回湖南老家,过安稳日子去。 回到湖南老家的李鸿,本以为可以就此远离纷争,过上“采菊东篱下”的田园生活,然而,平静的日子没过多久,一封来自台湾的信彻底打乱了他的计划。 信是他的老上级、他的伯乐孙立人亲笔写的,孙立人当时在台湾深得蒋介石信任,担任台湾防卫总司令,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 他在信里热情洋溢地邀请李鸿去台湾,说是要“协助工作”,共图大业,这封信让李鸿陷入了巨大的纠结之中。 最终,李鸿想,孙立人现在是红人,有他罩着,蒋介石应该不至于拿自己怎么样,最终,对孙立人的信任压倒了对蒋介石的恐惧。 1950年,他下定决心,一咬牙,踏上了前往台湾的轮船,刚到台湾时,一切似乎都和他想象的一样,孙立人亲自到码头迎接,设宴款待,嘘寒问暖,让李鸿倍感温暖。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一张无形的大网早已悄然张开,蒋介石败退台湾后,内心充满了猜忌和不安全感,对所有从大陆来的人都抱着怀疑的态度。 李鸿这样一个有过“投诚”经历的将领,在蒋介石眼里,简直就是一颗定时炸弹,他很快就怀疑,李鸿是共产党派来策反孙立人的“匪谍”。 没过多久,厄运降临,李鸿被特务以“匪谍”的罪名秘密逮捕,在监狱里,他遭受了严刑拷打,逼他承认自己是“共谍”。 审讯持续了两年,特务们用尽了手段,也没能从他嘴里得到任何“通共”的证据。 眼看“匪谍”的罪名安不上,蒋介石干脆开始算旧账,翻出了他当年“弃守长春”的责任,最终,李鸿被判处有期徒刑25年。 更糟糕的还在后面,1955年,孙立人因所谓的“兵变案”被蒋介石罢官软禁,彻底失势,作为孙立人的亲信,李鸿的处境更是雪上加霜,在狱中备受折磨。 从1950年到1975年,整整25年的光阴,李鸿都是在黑暗的牢房里度过的,等到他终于被释放时,蒋介石已经去世,而他也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将军,变成了一个身体中风、步履蹒跚的老人。 晚年的李鸿,每次回忆起当年的选择,都充满了无尽的悔恨,他常常念叨:“早知道当初就留在大陆了!” 他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不相信共产党的宽宏大量,反而要去相信一个独裁者的虚假承诺,如果不去台湾,他本可以在湖南老家安度晚年,享受天伦之乐,而不是在孤岛的监狱里耗尽一生。 1988年,李鸿在台湾病逝,享年85岁,他最后的遗愿,是希望自己的骨灰能够回到大陆,回到生他养他的故乡。 他的家人遵从了他的遗愿,将他的骨灰辗转带回,安葬在了长沙,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将军,最终以这种方式,实现了“魂归故土”的愿望。 当初如果能看清形势,留在大陆,他的人生结局或许会完全不同。 信源:蒙尘半个世纪的抗战将领.--《名人传记》2015-09-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