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欠这位中国人一个物理学奖!他30岁时,成就不逊色于李政道和杨振宁,当他即

罗普娱记 2025-10-26 12:37:04

诺贝尔奖欠这位中国人一个物理学奖!他30岁时,成就不逊色于李政道和杨振宁,当他即将赢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他却选择了回国。 他就是我国理论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 1957年,28岁的周光召被国家选派到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那是当时世界顶尖的粒子物理研究中心,汇聚了各国顶尖科学家。 刚到研究所不久,在一场国际学术讨论会上,一位苏联权威教授公布了自己关于粒子自旋问题的研究成果,周光召当场就发现其中的漏洞,起身提出质疑却被教授不以为然地驳回。 年轻的他没争辩,默默沉下心研究了三个月,一步步算出确凿证据,写出两篇论文发表在苏联最权威的《实验与理论物理》杂志上,首次提出了“粒子自旋的螺旋态”理论,给高速运动的粒子“自旋”现象找着了精确的计算方法,这套理论后来成了全球物理学家研究基本粒子的重要工具。 没过两年,他又推导证明了“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也就是科学界说的PCAC定理,揭开了微观粒子衰变的规律,为后来的弱相互作用理论奠定了基础,国际物理学界公认他是这个定理的奠基人之一。 那几年里,周光召就像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四年时间发表了三十多篇重量级论文,不仅登在苏联的权威杂志上,还有四篇发表在欧洲顶尖的《核物理》期刊上,每一篇都引发同行热议。 当时李政道和杨振宁因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诺贝尔奖,而周光召的研究同样扎根在基本粒子物理这个前沿领域,他的螺旋态理论和PCAC定理,都是能推动整个学科发展的原创性成果,难度和价值丝毫不逊色于宇称不守恒的发现。 国际科学界都看在眼里,西欧核子研究中心第一次邀请中国物理学家,选的就是他;1964年美国召开国际高能物理会议,也特意邀请他参会,要知道那时候中美交流极少,这样的邀请本身就是对他学术地位的最高认可,物理学界私下都议论,再顺着这个方向研究下去,诺贝尔奖迟早是他的。 可就在学术生涯即将登顶的时候,国内传来了消息,苏联撤走了所有援助中国核武器研究的专家,还带走了关键资料,刚起步的原子弹研制陷入困境,理论计算反复出错,一个关键数据算来算去都和苏联专家留下的数字对不上,科研人员忙活了半年多,算到第九遍还是没结果,整个项目卡在原地动弹不得。 远在苏联的周光召听说后,心里比谁都急,那时候他已经是国际知名的物理学家,留在杜布纳继续研究,诺奖大概率手到擒来,可他二话不说就递交了回国申请,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国家需要,就得回去。 1961年,32岁的周光召放弃了光明的学术前途,回到祖国隐姓埋名,一头扎进了西北的戈壁荒漠,成了核武器研制队伍里的核心成员。 刚接手工作,他就盯上了那个困扰众人的关键数据,把九次计算的过程从头到尾捋了一遍,没发现丝毫差错,他大胆怀疑是苏联专家的数据有问题。 为了证明这一点,他搬出“最大功原理”,从炸药能量利用的根本逻辑算起,一步步推导论证,最终明确指出苏联专家的数据违背了物理规律,根本不可能实现,这下彻底终结了争论,让科研团队放下包袱,按照自己的计算结果推进工作。 在那之后的十八年里,他把最富创造力的年华都献给了核武器事业,从原子弹到氢弹再到中子弹,每一步都有他的身影。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的敲定,爆炸物理、高温高压物理等关键领域的突破,都离不开他的理论支撑。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蘑菇云升起的那一刻,他和战友们泪流满面;仅仅两年两个月后,氢弹又试爆成功,这个速度比美国的七年五个月、苏联的四年、法国的八年六个月都快得多,创造了世界核武器发展史上的奇迹,而这背后,周光召的理论贡献功不可没。 后来他成了中国科学院院长,还筹建了中国工程院,被11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院选为外籍院士,是我国当选外国院士最多的科学家之一,拿遍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这些国内最高荣誉。 国际物理学界提起他,至今都惋惜不已,不少同行都说,当年他要是没回国,继续做粒子物理研究,诺贝尔奖肯定有他的一份。 可对周光召来说,这样的“错过”根本不值一提,他曾说一个民族要站起来,必须有伟大的科学家和重大发明来提振自信,他用自己的选择践行了这句话。 诺贝尔奖或许欠他一座奖杯,但中国从不欠他什么,他放弃个人荣耀换来的,是国家的核盾牌,是民族的自信心,是“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 比起那枚奖章,戈壁上的蘑菇云、国家的安全屏障,才是他最想要的勋章,这样的科学家,远比一座诺奖奖杯更值得后人铭记。 资料来源:剥洋葱人物:《周光召,“十万分之一的”两弹一星元勋》2024年8月19日 央视网:《痛惜!巨星陨落》2024年8月18日

0 阅读:0
罗普娱记

罗普娱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