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亲手裁了658人的女高管,35岁喜提中年失业! 去年还在台上狠砸裁员名单、亲手裁掉658人的互联网女高管,35岁刚过就喜提中年失业,收拾东西走人的时候,连个送别的同事都没有。 林薇不是一开始就站在高管位置上的。25岁进这家互联网公司做运营专员,每天加班到凌晨是常态,连孩子出生那天都在医院走廊改方案。 靠着对数据的敏感和敢啃硬骨头的劲儿,她用10年从基层爬到运营总监的位置,32岁那年升职时,HR还特意提了一嘴,说她是公司最年轻的女性中层管理者之一。 她一直觉得,只要业绩够硬、对公司够“忠诚”,职场就不会抛弃她——所以去年公司启动“降本增效”计划时,她主动接下了裁员的活儿,甚至觉得这是向高层表决心的好机会。 去年那场裁员,她手里的名单列着658个名字,涵盖3个核心业务部门。有人找她求情,说家里有患癌的老人要养,每月得靠工资还医药费;有人哭着说刚付了首付,要是没工作房贷就断供了。 她当时没多犹豫,只拿着“部门成本必须降15%”的指标挡回去,甚至在裁员动员会上说“职场不相信眼泪,能留下的都是有价值的人”。 那半个月,她办公室的灯每天亮到最晚,核对裁员补偿明细、跟被裁员工谈话、整理部门架构调整方案,做得一丝不苟。 她从没怀疑过自己会成为下一个被“优化”的人——毕竟她带的部门连续三年业绩达标,自己又是高管团队里最年轻的,怎么看都该是“安全区”里的人。 今年三月,HR突然敲了她办公室的门。 没绕弯子,直接递过来一张离职通知,理由是“组织架构调整,中层岗位精简,你的岗位在优化范围内”。林薇当时手里还攥着新季度的业绩规划表,愣了半天才反应过来,追问“我去年裁员完成率100%,这季度的目标也快达成了,为什么是我?” HR只重复“这是公司战略调整的决定”,没再多说一句解释的话。她坐回椅子上,打开抽屉看到去年那张皱巴巴的裁员名单,上面还有她当时用红笔圈出的“重点优化人员”标记。 桌上的绿植是去年新员工入职时送的,现在叶子都蔫了,办公区里同事们低头敲着键盘,没人过来跟她道别,连之前天天找她汇报工作的下属,都躲在工位后面没敢抬头。 离开公司那天,林薇抱着装满私人物品的纸箱站在地铁口,看着人来人往突然慌了神。 房贷每个月要还1万2,孩子刚上私立幼儿园,每月学费加兴趣班要5000,之前她从没觉得这些开销有压力,总觉得以自己的职位,换工作也不难。 可真开始投简历,她才发现现实有多残酷——投出去的30多份简历,要么石沉大海,要么面试时被面试官直截了当地问“35岁了,还能像20多岁的年轻人一样连轴加班吗?” “之前裁了那么多人,会不会管理风格太强硬,影响团队凝聚力?”每次听到这些问题,她都不知道该怎么答。曾经让她骄傲的“执行力”和“铁面作风”,现在反倒成了找工作的绊脚石。 林薇的遭遇,其实是互联网行业中层危机的缩影。 最近两年,不少公司为了降本增效,都把优化重点放在了中层管理者身上——他们拿着比基层员工高3-5倍的薪资,却不像基层那样能随时扛项目、熬大夜,也没有高层对公司战略的决策权,成了“高成本、低性价比”的代名词。 更现实的是,行业里隐形的“35岁门槛”一直存在,很多公司觉得35岁以上的中层“思维固化”,不如年轻管理者容易接受新玩法,哪怕这些人有多年的行业经验,也难敌年龄带来的偏见。 她现在偶尔会在行业交流群里看到之前被她裁掉的员工,有人跳槽去了小公司做主管,有人转做了自由职业,反而活得比以前轻松。 有次刷到一个前下属发的朋友圈,说“离开大厂后才发现,不用天天加班的日子也挺好”,林薇盯着屏幕看了很久。 她有时会想,如果去年裁员时,她能多给那些员工一点缓冲时间,或者帮他们推荐下工作机会,现在自己会不会少些愧疚?可职场没有回头路,曾经的“裁员执行者”变成如今的“被裁者”,她才真正懂了,那些被她忽略的“人情”,其实是职场里最该珍惜的东西。 职场从来没有永远的安全区,今天你手里握着别人的“饭碗”,明天就可能轮到自己失去“位置”。林薇的故事,不只是一个人的困境,更暴露了行业人才机制的问题——过度追求短期效益,忽略对人才的长期尊重; 把年龄当成判断能力的标准,浪费了有经验的中层资源。真正健康的职场环境,不该让“35岁”成为一道坎,也不该让“裁员”变成一场毫无温度的数字游戏。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