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腰斩到底有多疼?死囚行刑前,家属都会拿银子贿赂刽子手 刀起刀落,一个人被从

熹然说历史 2025-10-26 23:51:43

古代腰斩到底有多疼?死囚行刑前,家属都会拿银子贿赂刽子手 刀起刀落,一个人被从腰部斩成两截,却不会立刻死去。明朝大儒方孝孺遭受这种酷刑后,竟然还能用手指蘸血连写十二个”篡”字,整整撑了两分钟。这种痛苦到底有多可怕?为什么死囚家属宁愿倾家荡产,也要偷偷塞银子给刽子手?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段让人毛骨悚然的历史。 腰斩这种刑罚在中国存在了上千年,从周代就有记载。用一把大斧头或者铡刀,对准犯人腰部猛砍下去,直接把人截成两段。听着就够吓人的,可真正可怕的还在后头——人被砍成两截后并不会马上死,因为心脏、肺这些要害器官都在上半身,只要没伤到这些地方,人就还能保持清醒。 人体主要器官位于上半身,腰斩后不会立即死亡,这种刑罚就是故意拖延死亡时间,让受刑者痛苦更久,最后才因失血过多而死。想想看,神经末梢传来的剧痛信号不断冲击大脑,内脏暴露在外,血液汩汩流出,人却还清醒着,这种折磨简直是生不如死。 说到腰斩最著名的案例,就得提方孝孺了。方孝孺是明朝建文年间的重臣,浙江宁海人,自幼聪颖,人称”小韩子”。建文帝对他极为倚重,军国大事都要找他商量,可以说是当朝第一谋士。建文四年六月,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 朱棣想让方孝孺给自己写即位诏书,好安抚天下读书人。方孝孺却身穿孝服进宫,放声痛哭。朱棣劝他别难过,说自己是效法周公辅成王,方孝孺冷笑反问”成王在哪”,朱棣说自焚了,方孝孺又问”为何不立成王之子”,朱棣推说国家需要年长的君主,方孝孺继续追问”为何不立成王之弟”。 这一连串的质问让朱棣无话可说,只能翻脸。他命人拿来笔墨,强逼方孝孺写诏书。方孝孺提笔写了几个大字后,把笔一摔,大声说”死就死,诏书我是不会写的”。朱棣怒了,威胁说要灭他十族。方孝孺毫不退缩,回了句”灭十族又怎样”。这下把朱棣彻底惹火了,下令对方孝孺处以腰斩。 行刑那天,方孝孺被斧头从腰部砍断,上下分离。他并没有马上死去,而是用手指蘸着自己的血,在地上一笔一划写字。围观的百姓都看呆了,只见他颤抖着写下一个又一个”篡”字,每写一个字,身体就更虚弱一分。就这样,方孝孺竟然写了十二个完整的”篡”字,前后大约两分钟,才因失血过多咽气。这两分钟里,他清醒地感受着身体被撕裂的剧痛,感受着生命一点点流逝。 方孝孺的遭遇还不是最惨的。刽子手在行刑时其实有很大的操作空间,可以决定犯人死得快还是慢。这就是为什么死囚家属要拿银子贿赂刽子手。收了钱的刽子手会在腰部靠上的位置下刀,尽量让犯人快点失去知觉,少受些罪。 要是没给钱,或者有仇家出钱让刽子手”慢着来”,那就惨了。刽子手会在腰部偏下的位置砍,这样重要器官离得更远,人能撑更久。更狠的招数是在行刑台上先涂一层桐油,桐油能止血,把犯人上半身放在涂了桐油的木板上,血流得就慢了。这样一来,犯人能清醒地痛上好几个时辰,那种折磨简直生不如死。 到了清朝雍正年间,发生了一件事让腰斩这个刑罚彻底被废了。有个叫俞鸿图的河南学政,因为小妾把考题泄露出去,被人弹劾纳贿营私。其实俞鸿图自己并不知情,完全是被家里人给坑了。可在那个年代,谁管你知不知情,照样判了死刑。 民间传说俞鸿图也被处以腰斩,因为没给刽子手送钱,死得特别惨,用血在地上写了七个”惨”字才咽气。雍正听说后觉得这刑罚实在太残忍,就下令废除了腰斩。不过这个说法主要来自清人的笔记,正史记载俞鸿图是被判”斩立决”,应该是斩首而非腰斩。但不管怎么说,腰斩这种酷刑确实在雍正年间被正式废除了。 方孝孺死后,朱棣真的灭了他十族,连学生门人都算进去,一共八百四十多人被杀。这场屠杀震惊朝野,许多人临刑前大骂朱棣,宁死不屈。朱棣后来做了不少政绩,迁都北京、派郑和下西洋、编《永乐大典》,但这笔血债始终洗不掉。 从腰斩到后来的废除,这个过程反映出刑罚制度在慢慢变得文明。现在咱们讲究法治,即便是死刑也要求尽量减少痛苦,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回头看看古代那些酷刑,真让人庆幸生在这个时代。 一种酷刑能存在上千年,最后因为太残忍被废除,这背后是无数人的痛苦和呐喊。方孝孺用血写的十二个”篡”字,俞鸿图传说中的七个”惨”字,都在提醒后人:刑罚的目的是惩戒,而不是折磨。您觉得古代这些酷刑反映了什么?欢迎在评论区聊聊您的看法。

0 阅读:136

猜你喜欢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