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源头被找到,仅有碗口大小,却为何不能让任何人靠近? 滚滚黄河奔腾万里,哺育了华夏文明数千年。可是你知道吗?这条大河的源头竟然只有碗口那么粗,泉水清澈见底。更让人意外的是,当科学家们历尽艰辛找到源头后,却立即设下禁令:任何人不得靠近。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 说起黄河的源头,古人只能凭想象来描绘。李白写”黄河之水天上来”,把源头寄托在云端。直到现代科技发展起来,人们才有条件去揭开这个谜团。 2008年9月,一支46人的科考队从青海出发了。队长是青海测绘局副局长唐千里,首席科学家是中科院遥感所的研究员刘少创,还有两位院士孙枢和陈俊勇坐镇指挥。这个阵容可不简单,队伍里除了专业测绘人员,还专门配了医疗队,就怕有人在高原上出状况。 出发前,刘少创把卫星云图翻了个遍。黄河源头的候选地有三个:扎曲、玛曲和卡日曲。从卫星图上看,扎曲太小,首先被排除。剩下玛曲和卡日曲,得实地去测。 进了源头区,困难一个接一个。这里海拔四千多米,到处是沼泽,车子一天能陷七八回。11辆越野车得相互拉着才能脱身。队员们分成两拨,一拨去测玛曲,河宽43米。另一拨去测卡日曲,情况复杂多了。河道散得厉害,走了半小时才找到能测的地方,河宽84米,扣掉中间的沙洲,实际宽58米,水量是玛曲的两倍。 刘少创带着人继续往上游走,要找到最源头的那个点。他们扛着精度到厘米级的GPS设备,在沼泽地里走了7公里。回来的路上天都黑了,车轮陷进深沟,差点翻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还是完成了任务。 测出来的数据很清楚:卡日曲最长的支流那扎陇查河有362.63千米,比玛曲的约古宗列曲长了36.54千米。按照国际上”河源唯长”的规矩,卡日曲就是黄河源头,没跑了。 站在源头前,科考队员们都愣住了。谁能想到,养活了亿万中国人的黄河,起点竟然这么小?最窄的地方就碗口粗,清水从岩缝里冒出来,清澈得能看见底。天上的云彩倒映在水面上,泛着铜色的光,难怪藏语叫它”卡日曲”,就是铜色河的意思。 这么小的源头,怎么就变成了下游那浑黄的大河呢?原来黄河在数万年里经过了多次地壳运动,河道一直在变。源头的雪山融水往下流的过程中,陆续汇进了好多条内陆河。这些河从黄土高原带来大量泥沙,一层层把水染黄了,水量也越来越大,这才成了我们看到的黄河。 找到源头本该是件高兴事,可相关部门马上下了禁令:不许任何人靠近。2018年5月起,源头附近的扎陵湖和鄂陵湖就不让游客进了。到了2024年,三江源国家公园干脆正式发通告,禁止任何人未经许可进核心区。黄河源园区一年时间劝返了2900多人次游客。 这么做不是小题大做,是真有原因。源头这地方的地质结构太脆弱了。雪山融水渗到地下,形成了复杂的暗河网。要是人多了到处踩,地表容易塌陷,地下水脉的走向可能就变了,甚至把泉眼给堵上。源头要是出了问题,整个黄河流域都得遭殃。 还有个更直接的危险:这一带全是沼泽。表面看着挺平的草地,下面其实是泥潭,人掉进去很难爬出来。这里海拔高,气候恶劣,生活着藏野驴、藏原羚、棕熊、狼这些大型野兽。它们世世代代在这儿喝水,突然来了人,肯定会受惊。要么攻击人,要么跑了。动物一跑,整个生态平衡就乱套了。 保护措施实施这些年,效果确实不错。扎陵湖和鄂陵湖的面积比2003年扩大了100多平方公里,千湖美景又回来了。野生动物的数量明显增加,到处能看见藏野驴和藏原羚。植物种类也恢复了,生物多样性在慢慢变好。 现在政府派了专职巡护员守着,大多是当地牧民,熟悉地形。他们骑摩托或者骑马巡逻,劝返误入的游客,监测动物活动,防止有人盗猎。科研人员定期去测水质和流量,卫星也在天上盯着,一发现异常就处理。 其实不让人去现场,也不妨碍大家了解源头。现在有纪录片,有科普书,还有虚拟现实技术,想看什么都能看到。这种方式既满足了好奇心,又不会破坏环境,挺好的。 母亲河的源头虽小,却承载着整个流域的生命之源。与其冒险靠近破坏它,不如远远守护它。你觉得这样的保护措施有必要吗?欢迎留言说说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