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怕了。 此次事故被评为A级,按照他们的标准,要么是损失超过100万美元,要么是战机彻底报废,甚至可能涉及人员伤亡。 能评上这个级别,说明事儿小不了。 可这么严重的事故,为啥剩下的飞机不留在现场处理,反而急着返航呢?先看事发地的敏感性。 南海是什么地方?全球1/3的商船、1/2的超级油轮都得从这儿过,周边国家的雷达、侦察机跟撒了把芝麻似的盯着。 美军航母平时在这儿搞“自由航行”,跟回自家后院遛弯儿似的,可真摔了自家宝贝,性质就变了。 你想想,中国渔民的打捞船要是闻着味儿来了,顺手捞点F-35的残骸,回头拆解研究明白隐身涂层或者航电系统,那美军还不得急得跳脚?更别说南海的水文条件复杂,海底暗流跟迷宫似的,打捞难度比在自家泳池捞手机还高——这要真耗上十天半个月,航母怕不是要在争议海域当“固定靶子”。 现场操作的尴尬更让美军头大。 这次事故里,舰载机刚起飞半小时内连续摔了两架,甲板上的地勤人员估计腿都软了。 要知道,航母甲板操作讲究的是分秒必争,两架飞机的事故足以让整个起降流程瘫痪。 更糟的是,南海的电子侦察强度比菜市场还高,美军指挥官心里肯定在骂:“这破地方连WiFi信号都被监听,修个飞机跟在玻璃房里换灯泡似的,咋弄?”再加上“尼米兹”号航母的核反应堆已经服役快50年,老化问题跟老旧小区的水管似的,到处漏风——它要是在南海多待一天,指不定又冒出什么机械故障,到时候可就不是摔一架飞机的事儿了。 后勤保障的拉胯则彻底撕开了美军的遮羞布。 特朗普事后甩锅说是“劣质燃油”惹的祸,可美军舰载机用的JP-5燃油,纯度要求比茅台勾兑标准还高,按说不该出这问题。 可翻翻历史,2019年“尼米兹”号就因为燃油管泄漏污染过饮用水,2021年又有驱逐舰因燃油杂质导致发动机故障——这哪是偶然?分明是五角大楼采购部门搞“省钱内卷”,给航母买油的钱能省则省,够给国会山议员们发十年咖啡补贴了。 现在出了事,后勤部门连应急方案都拿不出,只能急着把飞机撤回去“捂盖子”。 技术层面的短板更暴露了底气不足。 美军打捞沉机的效率,比外卖小哥送迟了的餐还慢。 2021年F-35C在南海摔了,愣是找了俩月才捞上来,这次直接摆烂:“捞什么捞,再折腾下去航母零件都得散架!”更讽刺的是,随行的“宙斯盾”驱逐舰跑得比兔子还快,生怕被中国055大驱的相控阵雷达锁定成“星际战舰”——这场景,活像考试作弊被抓包,连书包都不敢捡就往外冲。 往深了说,美军这波操作是战略收缩的缩影。 他们在南海的嚣张劲儿,本质上跟暴发户炫富一个套路——钱多烧得慌,摔了也赔得起。 可这些年装备老化、人员疲惫的问题早就在底下冒泡:航母平均舰龄超30年,舰载机平均飞行小时数超标,地勤人员缺编严重。 2025年美军在南海的A级事故已经12起,比中彩票概率还高,再这么玩下去,航母怕是要改名叫“铁棺材”。 更关键的是,五角大楼现在连新航母“肯尼迪”号都造不明白,旧航母又老又漏,与其在南海当“活靶子”,不如赶紧回本土修修补补,说不定还能赶上2026年总统大选,把这事儿当“中国威胁论”的新素材甩锅给拜登。 说白了,南海坠机返航这事,表面看是美军“怂了”,实则是霸权体系运转失灵的缩影。 就像一辆开了几十年的老豪车,外观还锃光瓦亮,可发动机漏油、底盘生锈、刹车失灵——再怎么摁喇叭装厉害,也跑不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