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尔军政府敢把法国铀矿、中国油企、澳洲金矿一口气收归国有,不是莽撞,是算准了“穷国也能掀桌子”。 先说说法国那堆铀矿,这可是军政府手里最硬的筹码。过去十年,尼日尔的铀占了法国进口总量的五分之一,而法国 70% 的电力都靠核电撑着,等于国家能源命脉攥在尼日尔手里。 更狠的是,1960 年尼日尔独立后,法国靠着《法尼合作协定》硬是抢了铀矿石的定价权,把原材料低价拉走,加工成核燃料再高价卖回来,尼日尔忙活半天连零头都赚不到。阿海珐公司在尼日尔的矿区,每年给当地的分成还不够修两条公路,老百姓早就憋着一肚子火。 军政府拿法国矿开刀时,算准了法国不敢真翻脸。法国要是硬来,先得找替代铀源,可澳大利亚的铀矿运输成本比尼日尔高 3 倍,哈萨克斯坦的矿还得看俄罗斯脸色。2023 年局势紧张时,法国外交部表面谴责,私下却让侨民 “留在家中自保”,连句硬话都不敢说。 之前 2010 年尼日尔政变,法国国务秘书都直白说 “乐观其变”,只要利益不受损,谁掌权他们根本不在乎。军政府摸透了这点,直接暂停铀矿出口,法国核电站的库存只够撑 14 个月,只能乖乖坐下来谈。 对待中国油企的路数完全不同,压根没提 “没收” 二字。2025 年 6 月王毅会见尼日尔外长时说得明白,中尼是战略伙伴,合作里的问题靠对话解决,尼日尔外长也赶紧表态会保障中企安全。 这背后全是利益算计,中国企业在尼日尔建的油田,每年给当地带来 2000 多就业岗位,还帮着修了医院和学校,跟法国那种纯掠夺式开采完全两码事。军政府要的是调整合作条款,比如提高本地用工比例、增加税收分成,可不是真要把人赶走,真赶走了,谁来帮他们搞油田维护? 澳洲金矿的处理更显手腕,军政府只是派专员入驻监管,没碰生产线。澳洲矿企之前为了避税,把利润全转到了开曼群岛,当地连条像样的矿运公路都没有。 军政府抓住这点,要求重新签协议,把 5% 的矿区收益划给社区建设,矿企立马就答应了。毕竟澳洲金矿在全球到处都是,丢了尼日尔的矿影响不大,没必要跟军政府硬扛,而军政府也借这步棋赚了民心,一举两得。 能这么操作,军政府早把内部民意摸透了。法国在尼日尔殖民百年,独立后还在搞经济控制,铀矿开发了几十年,尼日尔还是世界最穷的国家之一,人均 GDP 连 1000 美元都不到。 军政府一喊 “收回资源主权”,老百姓立马上街支持,连反对派都闭了嘴。这种民心基础,让他们有底气跟外国企业叫板,毕竟再硬的外部压力,也扛不住内部的团结。 国际形势更是给了军政府可乘之机,非洲联盟虽然终止了尼日尔的会员资格,但没真动手制裁,各国领导人心里都清楚,自己国内也有外国企业剥削资源的问题,真严惩尼日尔,下次自家民众闹起来怎么办? 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喊着要出兵,可尼日利亚、布基纳法索这些邻国压根不想动,怕战乱波及自己边境。美国忙着别的事,对非洲的关注度大不如前,更不会为了法国的铀矿出头。 军政府最聪明的地方,是没把事做绝。对法国,停了铀出口但留了谈判窗口;对中国,提了条件但承诺保障权益;对澳洲,抓了避税的错但没停生产。 这种 “打一下拉一把” 的手法,既守住了 “收回主权” 的底线,又没把所有合作伙伴都逼到对立面。毕竟尼日尔自己没能力单独开发这些资源,还得靠外国的技术和资金,真全没收了,最后只能是资源烂在地里。 那些说军政府 “莽撞” 的人,根本没看懂这背后的算计。法国的能源依赖是死穴,中国的合作诚意是台阶,澳洲的利益权衡是突破口,再加上国内民心和国际形势的便利,这桌子掀得既响亮又安全。 穷国不是没机会博弈,关键是得找准对方的软肋,算准每一步的代价和收益。尼日尔这出戏,说白了就是把 “资源牌” 打明白了,让那些靠剥削发家的国家,不得不坐下来重新谈规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