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张学良见到杨虎城孙子,态度冷淡,杨瀚:他对过去不堪回首

冬雪寒冷月 2023-07-03 15:13:13

1999年6月,张学良99岁大寿之际,杨虎城孙子杨瀚踏上了前往夏威夷的旅途,赶来为他祝寿。

在此之前,杨瀚从没有见过张学良,但是对他的事迹却早有耳闻,对爷爷杨虎城,他也想要知道更多的事迹。

可是张学良在得知他的身份后,对他一直淡淡的,连话也不愿意和他多讲。

每当杨瀚想要问及西安事变的时候,张学良要么沉默不语,要么找别的话题。

张学良对当年的故人和故事似乎不愿意回想,更不愿意多提及。

“我对此觉得很奇怪。”在杨瀚的概念中,仿佛大陆一直宣传“张杨”,并且西安事变这个事情确实处理得很漂亮。

在杨瀚心里,杨虎城和张学良两个人应该是生死情谊才对,可是为何看到故人的后代,会如此冷漠?

起初杨瀚以为张学良是年纪大了,不想要提及过去发生的事情。

他也没有多想,这次能够见到张学良,表述一下两代人的交情,就足够了。

但是在后来张学良一百岁寿诞的时候,杨瀚又找到了他,看他在面对众人讲话的态度后,他才发现,原来张学良不是不愿意回想过去的事情,只是不愿意对他讲话。

为什么张学良不愿意多提西安事变的事情呢?杨瀚百思不得其解,为了弄清这个理由,他开始探索当年的历史,寻找杨虎城的人生经历和故事。

经过他多方查找史实,杨瀚才明白:原来不是张学良不想要谈论过去,而是他对过去不堪回首。

张学良和杨虎城能够一起发动西安事变,说明两个人关系是不错的,否则也不会一起做出如此惊心动魄的事情,那何至于变成如今的模样呢?

不同的抉择

西安事变是中国现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使得全民族各党派结成了抗日统一战线,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但是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过程中,张学良和杨虎城之间存在很大的意见分歧。

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个人在发动西安事变的态度上明显是不一致的,会产生这样的意见分歧,不是偶然,而是和两个人的性格还有他们的人生经历有关。

从性格上来说,张学良接触中共的时间比较晚,而且他从小就被父亲送到西方学习,一直接受的都是西方思想的熏陶,注重个体价值的存在。

就连周总理都说张学良,性格豪爽,是个英雄。

很显然,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是因为他所肩负的国仇家恨,同时也是为了洗刷身上的骂名。

世人说起张学良,无非是两种态度,一种是赞赏的,支持他发动的西安事变,促成了共同抗日;

一种是批判的,因为日本在侵略东三省时,坐拥几十万大军的他竟然选择不抵抗!

眼睁睁看着日本人将他们的铁蹄印在了东北的领土上,给东北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为了洗刷“不抵抗将军”的骂名,张学良才会赞同杨虎城的建议,实行“兵谏”。

在接受国民党军事委员会高等军法会审时,张学良脱口而出:“这次的事情,我一个人负责。”

可以看出,张学良将西安事变更多地看做是个人的行为,而不是国家的事情。

而且他在没有发动西安事变前,人生过得还算顺遂,作为张作霖最疼爱的儿子,从小锦衣玉食,也没体会过江湖险恶。

从军后又直接成为一军的将领,东北军装备精良,虽然不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但是作战能力强悍。

因此张学良也颇受蒋介石的欣赏,两个人私下关系也不错,若不是因为张学良不认同蒋介石疯狂剿共的政策,他不会和杨虎城一起发动西安事变。

张学良觉得国难当头,应该遵循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一主张。

虽然他不赞同蒋介石的政策,但还是碍于私人情感,企图用言语打动蒋介石,让他共同抗日。

毕竟张学良和蒋介石,宋美龄有深厚的私人情谊,在中原大战的时候,他还帮助过蒋介石。

所以即便蒋介石被扣押,他还是觉得张学良是一时糊涂,受了共产党的蛊惑才做出这等糊涂事。

相较杨虎城而言,蒋介石是不舍得对张学良动手的,也正是这种私人的感情,让张学良觉得蒋介石是可信的。

张学良深受父亲张作霖的影响,有一点绿林好汉的英雄气概,为人豪爽仗义,因此他也觉得蒋介石会和他一般,说话算话。

但是他太小看了蒋介石这个人,以至于葬送掉了他的大好人生。

杨虎城不一样,他比张学良大8岁,步入社会比较早。

而且他本身就是劳苦大众出身,在军营中一步一步成长,才有了后来的地位。

杨虎城本人具有极强的家国情怀,早在大革命时期就和共产党关系友好,虽然也曾迫于蒋介石的压力参与过剿灭共产党的战斗,但是他的内心其实是不愿意和共产党斗争的。

尤其在陕北受到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重创后,杨虎城多次对张学良发出感慨:“剿共”真是“无期徒刑”!

江湖险恶还有战场的凶险,杨虎城都是亲身体验过的,因此他很早就看清楚了蒋介石的面目。

其实在一开始杨虎城建议张学良发动兵谏的时候,张学良是拒绝的,他还是想要通过和平手段解决。

1936年11月初,张学良再一次向杨虎城谈及对蒋介石政策的不满时,杨虎城明确提出:“等蒋委员长来到西安后,我们可以来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

但是张学良还是犹豫不决,以至于12月9日西安的学生们为了逼迫国民党抗日,上街游行。

当时警察将枪口对准了这群没有任何伤害力的学生,蒋介石还下令若是学生们到临潼请愿,格杀勿论。

蒋介石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张学良,张学良告诉学生们再往前走,就要付出血的代价。

学生们回答他:“我们现在身上只有鲜血了!”

这件事让张学良大为感动,他一个沙场男儿竟然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这才同意。

西安事变可以说是杨虎城一手策划的,只是由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个人共同实施的。

但是由于张学良在国民党内的地位要比杨虎城高得多,所以大家自然而然将他看成是这次事变的主导者,而非张杨联合。

西安事变后,如何处置蒋介石,杨虎城和张学良再一次产生了分歧。

12月24日,张学良会见宋美龄说:“杨虎城和他的部下并不愿意释放委员长,他们觉得因为宋子文和夫人都对我很友好,所以在释放了委员长后,我的脑袋是安全的。

但是他们的脑袋还会存在吗?他们不清楚,他们现在都骂我将他们牵扯进了这个事情,还说我们的条件委员长一条都不接受,若是现在放了委员长,他们的处境会是前所未有的坏。”

由此可见,张学良认为只要蒋介石答应联合抗日后,就会放他回南京,并且继续拥护他做抗日的领袖。

但是杨虎城却坚决反对无条件释放蒋介石,他觉得蒋介石这个人对人一贯没有诚意,不能对他抱有幻想。

他始终认为绝对不能轻信蒋介石所谓的人格担保,蒋介石的人格是不可信任的,一旦这件事处理不当,必定会遭到残酷的报复。

当周总理抵达西安后,也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但是杨虎城等人仍然不放心,还曾提出:“若是把蒋介石放回去后,他翻脸不认人怎么办?如何才能保证呢?”

两个人在这件事上争执不下,最终张学良不顾杨虎城等人的反对,将蒋介石送回南京。

12月25日下午3点过后,张学良给杨虎城打电话让杨虎城来自己公馆。

当杨虎城赶到后才发现,蒋介石早已经出门准备上汽车,张学良压低声音对他说:“我准备现在就放他离开。”

由于事发突然,杨虎城只有两个选择:

第一,和张学良决裂,将两个人都扣留在西安;

第二,服从张学良的安排,送走蒋介石。

为了顾全大局,为了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杨虎城没有和张学良发生争执,而是跟随张学良一起到机场护送。

可是没想到到了机场后,张学良突然给了杨虎城一个手令:“弟离开陕西期间,若是发生什么变故,都听从杨虎城和孝候指挥。”

张学良以为送蒋介石不过几天时间,还让杨虎城在西安等他回来。

蒋介石回到南京后,很快发表了对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个人的训词,但是杨虎城不为所动。

还电令陕西各县县长,将西安事变的经过和和平解决的情形,以及今后的应对方式、和蒋宋的谈判内容,蒋介石所做的政治承诺都公诸于众。

杨虎城这么做就是为了争取群众的了解和支持,为接下来和蒋介石斗争做准备。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公然扣留了张学良,派兵西进,面对他如此不讲信义的行为,杨虎城和西安人民都表示无比愤怒,难以接受。

一方面他继续高举联共抗日的旗帜,联合红军,时刻做好准备对抗日本人以及蒋介石。

另一方面,杨虎城致电质问南京政府,争取张学良回陕西,还联合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等8名高级将领联合通电全国,揭露蒋介石扣押张学良企图挑起内战的阴谋。

相比之下,张学良虽然采取了“兵谏”的方式扣押了蒋介石,但是这不过是为了逼迫他不要继续内战,实际上还是拥护蒋介石,不是为了反对蒋介石。

而且他自己也表示,这一次事变不是为了和蒋介石争权,也不是为了推翻蒋介石的统治,更不是为了伤害蒋介石,损害蒋介石的威严,只是为了抗日。

只要蒋介石能够接受抗日主张,他还会继续拥护蒋介石为领袖。

并且在护送蒋介石回南京后没多久,张学良就接受了蒋介石的命令及时让杨虎城释放了扣押在西安的军政大员和几十架军用飞机,还多次给他写信,让他劝部下不要和政府对着干。

一定要服从政府的指挥,而这一切都是顺应了蒋介石善后处理西安事变的要求。

甚至还在军事委员会上,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表达了深深的自责和愧疚。

之所以张学良会这样做,是因为他承受的压力要比杨虎城大得多,毕竟他的身份地位比杨虎城高,所以国民党内部的高官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甚至还有人质疑张学良这么做是和日本人商议好的,有通敌叛国的嫌疑。

无论是在军政界还是在文化界,张学良的这一行为都没有得到大家的支持。

这也是为什么他在决定释放蒋介石前,没有和杨虎城商议,而是先做了决定后才通知杨虎城。

他这是出于一种自信,因为张学良觉得自己都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他应该会原谅自己。

他还告诉身边的人,捉拿了蒋介石,再将他亲自护送回去,在历史上也是千古美谈。

命运之变

在将蒋介石送到南京后,张学良给蒋介石写了一封认罪书,将问题复杂化,他的这一行为让舆论对杨虎城变得十分不利。

1937年3月30日,蒋介石找到杨虎城谈话,并且询问他:“经过这次事变后,你继续任职,在情感上是否有不方便之处?”

杨虎城还未回答,蒋介石再一次开口说道:“其实在这次事变中,很多人都对你充满了不满的情绪,你继续担任这个职务,从情感上来说确实很不方便。

这样吧,你先到欧美国家参观一段时间,等他们的情绪发泄过后,再回来任职。”

虽然蒋介石名义上说的是他手下的人不愿意,但其实是他不想放过杨虎城。

同年6月,杨虎城带着夫人谢葆真、儿子杨拯中和秘书一行六人出国进行考察。

离开了自己一手打造的部队,这么多年打拼的政治势力和军队都化为乌有。

这让杨虎城从心理上来说,颇为遗憾,但又充满了成就感。

因为他这一举动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这个事情最终达成他最初的目的。

但是他也知道自己难逃蒋介石的魔爪。

当七七事变发生后,杨虎城多次让秘书联系宋子文,询问国内现在的情况。

一向有爱国精神的杨虎城,没办法在日本人全面侵略中国的时候置之不理。

当时宋子文告诉他,我方已经准备好和日本侵略者进行战斗,让他放心在国外考察。

但是杨虎城却告诉宋子文,日寇进攻中国,国之不国,作为一名军人,怎么能独善其身在国外逍遥?他要求回到中国,对抗日本侵略者。

宋子文将杨虎城要回中国的事情一五一十转告蒋介石。

蒋介石却告诉杨虎城,继续在国外考察,待时机成熟,自然会让他回国。

杨虎城回国的要求被拒绝后,他再一次向宋子文要求,想要回到中国,加入抗日战争的队伍中。

原以为宋子文不会同意,可是这一次他却痛快地答应了让杨虎城回国的要求。

在香港,杨虎城见到了宋子文,宋子文对他作出了安全保证的承诺,让他放心回到国内。

但是这一切不过是宋子文在欺骗他,想要降低杨虎城的戒备心,然后带人抓捕。

因为西安事变,让蒋介石一直对他心存芥蒂,下令一定要让他知道自己的手段。

12月2日,杨虎城一行人在戴笠的陪同下乘坐飞机到南昌,刚下飞机就被便衣警卫和宪兵控制住。

所以杨虎城在被捕前说了一句:“我们上当受骗了!”

被捕的时候,杨虎城身边还有他的儿子杨拯中,夫人谢葆真以及警卫、秘书。

杨虎城在监狱里遭到了蒋介石的疯狂折磨,但是无论他如何做,杨虎城都始终不屈服。

为了逼迫他就范,蒋介石还对他的妻子谢葆真进行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

甚至蛮横地将她绑在床上,为她注射不知名的药水,起初谢葆真还疯狂反抗,但是随着药水的注入,她脸色变得青紫,最终失去呼吸。

时间来到1949年9月,距离重庆解放还有二个多月的时间,蒋介石知道大势已去,在准备逃离前,还不忘记要杀掉杨虎城和他的家人。

6号晚上,杨虎城被送到重庆歌乐山半山坡的戴公祠,他的孩子杨拯中刚进到屋子里,埋伏在这里的刽子手趁其不备结束了他的生命。

随后便是杨虎城,看着掉在地上亡妻的骨灰盒,杨虎城缓缓失去了生命的迹象。

这个事情蒋介石是交给毛人凤去办,据说杨虎城死后,蒋介石尤为开心,还给毛人凤奖励了一万块的大洋,说是他们办事有功。

为了不让别人知道杨虎城被杀害的事情,他们还对杨虎城的尸体使用了强酸。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对外台湾方面说是在重庆撤退的时候,杨虎城不幸被土匪杀害,他们的负责人邵铭煌还发表了一个声明。

但是声明里面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对杨虎城被杀害表示遗憾,具体是被谁杀害,用什么手段杀害,都没有说明。

蒋介石无论如何掩盖,都无法堵住悠悠众口,他杀害杨虎城的事实,还是被大家熟知。

张学良的处境比杨虎城稍微好一点,虽然保留了生命,但是失去了自由,所有生活都要在别人的监视下进行。

一开始是被“管束”在奉化溪口,七七事变后,张学良被转移到贵州的修文,每天除了读书、看报外,还能与亲朋好友有书信上的来往。

当然,蒋介石还派了赵四小姐来照顾他,表面看起来生活悠哉,幸福快乐。

实际的辛酸大概只有他自己清楚吧。

原本以为抗日战争胜利后,张学良能够重获自由,毕竟周总理为了营救张学良,四处游走努力。

但是在蒋介石离开大陆前,还带走了张学良跟他一起撤退到台湾的新竹井上温泉。

随后又将他送到高雄、台北等多个地方囚禁,一直到蒋介石和蒋经国两个人都去世,张学良才迎来了转机。

张学良自西安事变后一直被人监视,就连他曾经都表示,自己的人生到36岁就结束了。

期间张学良的弟弟张学思去探望他时,还遭到特务们的严格监视,两个人只能躲在特务们看不到的死角进行交流。

为了监控张学良的一举一动,蒋介石不仅派人监视他的一举一动,还在房间里安排了窃听器。

若不是赵四小姐的陪伴,或许张学良不会活到101岁的高龄。

关于杨虎城的事情,杨瀚知道得并不多,他也是从父亲杨拯民的口中听说的。

杨拯民和张学良的弟弟张学思同在延安“马列学院”学习,关系亲厚,交情匪浅。

张杨两家人的关系在后代身上也得到了延伸。

根据杨瀚的回忆,张学良五弟张学森的丧事和张学森女儿张闾蘅的事情,都是杨拯民帮忙置办的。

虽然杨虎城和张学良两个人在对蒋介石的事情上多有争执,但是两个人私下关系堪比兄弟,也难怪他们的后人能继续交好。

杨瀚在探究完历史后,也终于明白为什么张学良不愿意提及过去的事情,因为在张学良的内心里,他始终愧对杨虎城。

虽然在杨虎城出国前,张学良就再三劝他出了国就不要再回来,但是杨虎城那片爱国之心,让他不能坐视不理。

针对杨虎城的死亡,张学良心存歉疚,因此在晚年见到杨虎城孙子的时候,才会态度冷淡。不是因为年纪大了忘事,而是因为他对过去不堪回首。

1 阅读:301

冬雪寒冷月

简介: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